《莎士比亚》读后感1200字
莎士比亚生活的16世纪的英国,演员像建国前的戏园子中的戏子,处于社会底层,舞台上亮丽,台下艰苦。幸好莎士比亚所在的得到勃克雷伯爵的庇护,摆脱了在伦敦食不果腹的生活。莎士比亚写的一首首漂亮的十四行诗(16世纪上半叶从意大利传到英国),但他一心挚爱戏剧创作,大胆创新以历史剧,如《亨利六世》从英国人的角度描述英法百年战争,关心国家命运,莎士比亚也因此开始得到关注。
16世纪后期,鼠疫疯狂,黑死病不断蔓延,莎士比亚等戏剧人只好暂停演出,几年后,黑死病得到控制,莎士比亚凭借出色的创造力以及伯爵的赏识,创作出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创作前期,对人文主义充满信心和向往,明朗和乐观的基调。17世纪早期是他的创作中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以著名的四大悲剧为代表《哈姆雷特》、《 奥赛罗 》、《 李尔王 》、《麦克白》,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文艺复兴光芒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莎士比亚创作的后期,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
莎士比亚因局势所迫,和同事一起集资创建的环球剧院,为莎士比亚尽兴创作提供良好环境,因为他的作品在当时的伦敦十分受欢迎,戏剧开始前总会有戏迷在剧院附近放烟花助兴,在一次烟花燃放过程中出了意外,点燃了剧院,莎士比亚团队的环球剧院被烧成灰烬,莎士比亚也就此退出戏剧创作,回到老家斯特拉福安度晚年。
以莎士比亚的名言为结尾“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与其逢迎献媚,偷取别人的欢心,毋宁被众人所鄙弃。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莎士比亚》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