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弘一法师(全集)》读后感_1700字

《弘一法师(全集)》读后感1700字

不知写这些文字时大师是何年岁,回顾童年寥寥几笔,却中正谦和,语句真切,度情自己,是心无所掩的坦荡之感。读起来我也能觉得自己很平静,如久未谋面的亲人在叨念自己。凡聪明的人都容易产生困惑,对人对事对己,都是这样,我想这些话都是经过多次自问清省,解开来细细盘点整理,再慢慢环绕起来,重新缠上身,不再有一个纠结了。顺应了,身与心才得和好如初。
此书记录甚为细致,涉及佛法讲经与书信、书法、绘画、文化、音乐、篆刻及诗词曲等方面。佛法讲经这个章节很是艰涩,因为不是佛门中人,文中事无巨细、林林总总的讲述包括很多法门名词完全被堵在门外的感受,使我中断数次,佛经注释与讲解更是看得我瞌睡虫上脑,实在无法继续,只好在约三分之一处skip,跳过这一章节随后是书信卷,起初还算兴致勃勃,但其实所言尽是只言片语,书信也不是连贯性的来往。看得一头雾水。只好又在三分之一处再次快进。之后的书法篆刻绘画等谈论是我感兴趣的,读的很认真,多处写下了笔记。总体来说,这书躺在微信读书这个地方真的有些突兀,没有静心平和的状态绝不好读下去。
书画的谈论很精彩,每次读到大师对各个名家总结呈词时,总会为他精妙绝伦的辞藻所绝倒。“萧散淡泊、简洁冷峭。” 这用词多精到。萧散与冷峭写出其人的冷峻淡然,散这个字我最喜,有一种慵散慢逸的习性。有些篆刻书法的古贤大士我自来不甚熟悉,只感他用词之灵动飘逸,且敦实浑厚的信赖感。但说到绘画一篇有诸多贤人俱是我神知久附之人,其间的微妙精彩令我膜拜。更难得的是这么多妙词都意有所指之外,还有神气上区分,在气质上皆有偏重不一,且不会使人感到重墨繁累,足见大师的精深博大与温良秉性。看他所述这些文稿绝不是信口而就,必是盘腹绕笔已久远,却仍是谦谦君子的言必酌思必究的认真做派。实乃一身的通泰,想起大师圆寂一刻,平静中依然有欣悦的写下:悲欣交集。一时大有神往倾倒之仁怀泛起。
“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出家人若懒,则佛相不得庄严而干家不能一钵也。神三教同是。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画数幅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做出一番事业,作一个立于天地间而无愧的人。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觉,何异于草木!”
千万年俱往矣的风流人物,何其多啊。这位髨残也是一神俊逸才,这段自叙是题在他的画上,书画一人而作却感是两个挚友在呼和。潇遁入空,自律自戒自知自逸,多么令人发指的人生。早晚焚香读经,自悟一身一日,日起日落,与天地一脉而动。得余暇则登山选胜,望断人间洗净天时,云动鸟翔而吞雾风。想来弘一法师那时的心中也翻涌着洪水猛情,大师一定感会更甚。
最后的诗词部分更是令人惊艳,大师的文采极佳,柔肠百转,那悲切与吟唱俱是荡人心肠的。
最后想再谈谈佛事,我是一知半解,但于人心人情人事,多有感受。我想出家修行是一次出走,走出固有的已被自己走成圈的固步,启封是为了与自己对话。对话的目的是撕掉不必要的伪装,互相看清楚,然后决裂,以对方为戒,永不相向。人的身体也是一座庙宇,入住者心也。我是无数我组成,时时轮换,就如轮班制度,既不想干又丝缕相连。我与我之间互相伤害也互相配合,有时也能互相照顾,然更多时是互相攻击与牵制,我需要从中突隐而出,才获更强烈的存在感。大师所言戒律之学问,思之玄妙莫测。人是需要有界限才能有安全感的生物,需要被限制,被划出被允许的空间来,然后安逸其中,直到某日无所事事的去试图打破这个界限。我们不断为自己划定各种奇怪的意义,就在于我们需要被认知认可,可以被阅读,被理解,被复制,被感动,甚至被误解、被侵犯、被攻击。这一切都需要被最初的设定戒线,一张白纸,需要第一道线先画出来,如此才能有左右上下之分,内外善恶之分,有好坏之分,正邪之分……修行就是与自己为善,同样也是与自己为恶,修就是不断校正与校注,行就是不间断的持续。也就是说戒律的价值在于不间断的画着戒线,也就是一旦下笔就不能停,不然前功尽弃。如果我有善恶两个我,那要把它们分开就是无边际的,只要我还活着,在线未到达处,它们依然是一片混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弘一法师(全集)》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