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读后感2000字
本书内容实为李叔同和南怀谨之生平和学习札记及作者感悟等,不知道为什么命名为"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谨",恐怕部分读者亦是受书名误导而读之。摘录百度和知乎上关于两位的评价如下,褒贬不一: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李叔同一生爱国,曾写下了《祖国颂》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从本质上讲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李叔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西洋艺术的先驱者。李叔同人生经历与艺术实践,无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者,还是西洋现代艺术的追随者,都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这位学贯中西“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即擅长诗词文赋,又工书画篆刻,且有杰出的音乐戏剧才华的奇才,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年少轻狂的时代,一如当时文人风流的行径,过着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的人生,中年时却突然“自以为顿悟”,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给世人一片惊愕。可以说每做一种人,李叔同都做得十分像样。都说他做人做得太完美,风骨、才骨、傲骨一样不少,作诗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会书画又懂篆印,编曲演戏样样在行。在中国,如此面面俱到之奇人罕有,而才子却于中年顿悟佛门之精妙,决绝入空门专心研佛,其一生恍若两世。这种独特的人生道路,自然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关注、兴趣,尤其是他因何遁入空门更是至今未结之谜。
知乎上说南怀瑾本人说过,自己不是搞学问,而是“等于古老农业社会三家村里的落第秀才,潦倒穷酸的老学究,在瓜棚豆架下,开讲”。
这是自知之明不假,但是也不能作为他不该挨批的理由。因为,那群整天叫他南师的人,就是把他的书当学问。我们看问题,初衷要看,但实际效果也要看。纳兰被圈子里人整天喷来喷去,无非是因为脑残粉,纳兰愿意自己有脑残粉么?还不是整天在被喷。
不管你自己怎么觉得,自己有多少自知之明,你出书了啊, 受众不这么觉得,觉得这就是大学问,谈起论语拿《论语别裁》当金科玉律的,又不是少数。不过比拿于丹心得当金科玉律的强一点罢了,五十步与百步,一个意思。
再有一个诡辩,就是不管他南师有多少错误硬伤,但是他吸引了很多人学习国学,这是大功。可以因为这个功劳不去苛求他的硬伤。
其实这个逻辑不值一哂。
首先,那些整天叫唤南师的人,那叫学习了国学?有些所谓的学习,还不如不学习。
其次,假设一万个儿童因为小时候乱玩不小心触电,其中有一千个抢救过来了,其中一个在之后对电学萌生了兴趣,后来成了物理学家,那么触电这事儿也是好事,应该鼓励人人都要玩电?还是说一万个人看了有名的修真题材经济学名作货币战争而对金融发生了兴趣,其中一百个学习了经济学,一个成了经济学家,那么就应该把货币战争列位儿童必读?电死的孩子们呢?整天把货币战争中的阴谋论当真理四处装逼的迷路者呢?
如果要学习,读钱穆杨伯峻不是好一万倍么?有现成的好东西不吃去吃发霉的?
所以在这里加一句:说一味追求知识严谨不对的人请看清楚一个现实,到底是谁过界了?
其实是南老的脑残粉们混淆概念,把所谓的不严谨的东西当知识,这样的人多了,才会引发众怒,即,这特么都算学问?
于丹算个人心得,南老算宗教体悟。这些能说圆咯我认同,但是诸位脑残粉们请不要把主子自己都不当学问的东西四处跟人炫耀。
最后,围观了另一个问题,南怀瑾是否能成佛?有些叫南师的人,真心不忍直视。脑残粉之祸真是惨烈,纳兰在前,南老在后,其无后乎?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左手李叔同右手南怀瑾》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