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1500字
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不仅仅代表其事物现象本身,凡是具有其特性的事物现象都可称为金木水火土。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过强时,木既可乘土,也可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侮,也可受到火乘。
运用五行的特性论述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也是相克相生互相影响。五行之说把五脏与外部的五色五音五味对应起来,通过望闻问切推测病变部位。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把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ying2)、输、经、合“五腧穴”,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五脏与五时之气相应,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长夏之气。
“藏象”,或作“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脏腑与自然界的相通应。
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脾在窍为口,肝在窍为目,肾在窍为耳,
五味不可偏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脾胃虚弱: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之症。
肺部发病: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紧,伴有咳喘等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象和缓有力,面部红润光泽。若心血瘀阻,则脉象细涩或脉结、代,面色青紫晦暗;若心血亏少,则血脉空虚,面失血荣,则脉象细弱,面色淡白无华;若心阳暴脱,则脉微欲绝,面色苍白或暗滞
肝火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昏厥。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风内动,则目睛上吊、两目斜视;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则可造成二目昏蒙,视物不清。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胆:储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影响较小,恢复也较快;胆气虚怯之人,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则易造成疾病,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
胃:主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经络学说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是针灸学、推拿学、按摩学及气功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及其连属部分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和浮络等(专业术语很多,看不懂)
养生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以上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整理总结,有很多专业名词,有的部分也是粗略的读了一下,很难读懂,只能理解一些皮毛,但受益匪浅,这本书很适合精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医基础理论》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