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200字
唯传记马首是瞻,看尽人生百态,有的是一点启示,有的是指点迷津。对于俄国时代的作家传记我读过三个人,我赞扬的是契诃夫,钦佩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在读的是伊万*屠格涅夫。然而在这想说的是托尔斯泰,聊表微言,以示敬意。
托尔斯泰就如同莱蒙托夫笔下的孤帆那样:
“不安的,祈求风暴,仿佛在风暴中才有安详!”他在成年之后就变得很矛盾,很困惑,经常陷入“我的国家为什么是这样”的沉思,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压迫力下,他成为了一个写实作家,反应了当时沙皇统治下农奴制,官僚主义,社会黑暗,贵族的愚昧,农奴的逆来顺受,国家衰败落后等等,与中国的清朝末年有的一拼。托尔斯泰写的作品不仅讽刺了贵族,也更是讽刺了自己的家族,他出身贵族,是拥有上万俄亩的土地、森林的农场主,也正是这种生活,才致后来他发现自己与生活格格不入,晚年更是离家出走,他不想陷在与家人的争吵漩涡,他爱他的家人,但他觉得他的家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他立下遗嘱,自己自1881年以后的作品版权不收任何费用,自己的手稿任何人不得用它谋私利。”
他的作品取材于自己的生活,充满了讽刺与揭露沙皇统治的社会黑暗。“童年”是他对童年的追忆,对童年的渴望,“战争与和平”的灵感来自年轻时他随哥哥高加索服役,亲眼目睹战争之残酷,士兵成为杀人机器。“安娜*卡列尼娜”灵感来自贵族朋友的情妇安娜因受不了他朋友的沾花惹草而自杀,他目睹安娜被车撞的惨状而深受触动,才构思了这样一部巨著,“复活”的灵感来自好友柯尔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一线头展开,最后织成网罗沙皇统治下各个层次的人,可谓是沙皇黑暗统治的史诗,属于晚年作品。另外托尔斯泰在戏剧剧本方面也有涉猎,也是主要反应沙皇黑暗,在当时社会风气紧张,沙皇严格控制各界,托尔斯泰的作品受到严格审查,他被革除教门,碍于托尔斯泰在当时的影响力,才免于迫害,但在晚年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监控,他所创作的剧本公演被无限期推迟。正如有人这样说“列夫托尔斯泰的任何一部作品拿出来,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在俄国人眼中他是一颗耀眼之星⭐,是一个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作家,在他同时代的俄国人眼中“俄国除了沙皇,还有托尔斯泰,呼声极高。”
总览其一生,童年的富足生活,寄人篱下的求学之路,目睹社会黑暗的沉思,鸿篇巨著的创作生涯,致力于农民学校的建设及教育改革,晚年出走的死而无憾等等都足以证明他矛盾的一生,但感觉他是幸运的,毕竟那个时代是这样:“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门、各种委员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用来维护对我们阶级有利的现行的社会制度罢了。”
大多数农奴根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又何谈创作,留下万世名篇。
就以传记最后一句话结束回顾:“他“将永远光荣,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是不是值得思考的一句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真谛的不倦探索者:列夫·托尔斯泰传》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