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
「林徽因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林徽因一直是我喜欢的一位女作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还有她对人生的态度,对事物的敏锐度,以及她面对感情和处理感情的做法等等,这些都让我特别敬佩。或许从她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这一生的不平凡。她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她成长的一个很好氛围。在她成长的岁月中,遇见了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人,比如说徐志摩,沈从文,金岳霖,费慰梅夫妇,北大教授,等等,这些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她。当然,很幸运的是,结识了梁思成,而且成了夫妻。他们一起在宾大学习,完成学业后回国做贡献。据林徽因说,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但也许生不逢时,命运波澜起伏,经历了战争,内乱,疾病,流亡,残糟批斗,被人误解,甚至好几次生命就挂在刀尖上,稍有不慎,便会身亡。当她和思成为了保护和研究中国的古建筑,跋山涉水,不辞辛劳,跑遍了大半中国去考证和做记录时,我的内心是欣慰的,是高兴的,感动的。当他们过着流亡岁月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惆怅和悲伤的,本不该承受这种痛,却承受了。但惆怅和悲伤中又夹杂着感动,因为在贫苦的岁月里,他们依然相濡以沫。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们又被授予以多种头衔,为中国的建筑不懈努力,他们让外国人了解了中国而为之感叹。在荣誉面前,他们没有失去自我,而依然选择为祖国做贡献。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学生。但好景不长,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环境太复杂了,这时又出现了反动学派,批斗,做检讨,但他们依然没有被打倒。也许苦难的岁月会造就一些人才。1955年4月1日清晨6点,林徽因逝世。这一年,她51岁。在快要离开的时候,她对梁思成说:思成,我要休息了。我要去河那边休息了……河那边有提琴声,那琴声真迷人……可是我还有话要对你说,还有一句最当紧的话要对你说,可我这会儿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思成,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要对你说什么了,那是我们在美国读书时爹爹写信告诫我们的话: 永远不要灰心,永远不要让消沉、颓废的情绪控制我们。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中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侵入。当读到这的时候,我的内心有些许触动,当面对死亡时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开朗的心。在她的追悼会上金岳霖和邓以蛰教授赠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每一代人总有每一代人的活法,但有些人如鸿毛,有些人如泰山。那一代人,多数被堪称为中国的脊梁骨。
「林徽因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一开始,并不想读这本书。结果却意外地一字不漏地读完了。不想读,是觉得林一生过于唯美,应该不够深刻吧。一页页翻下去竟不觉然被她吸引了去。许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她清秀俊逸的美貌,和传闻中,与三个优秀男人的香艳情事。却很少有人了解现实中那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林徽因。哦不,此时应该称林先生。封面上的林先生,如她诗中的四月天,是爱,是暖,是希望。那样美好文静、纤尘不染。仿佛被时间冰封在了永恒的春季。可有多少人知道,她人生中那个寒冷漫长的冬季呢?在人生的寒冬里,她灿然绽成一支惊艳脱俗的梅,那不动声色的执着与坚韧,让人敬然折服。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清纯浪漫的少女,到经历辗转爱情为人妻母,到人生的最后一刻,她从未一丝一毫放弃过自己。一直在读书、走路、思考、践行。她不是没有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而是她总能清醒理智地把握自己,不为俗世烟火埋没。从囿于不能为外人言的家庭龃龉,到开阔心胸视野的欧美留学游历,到太太客厅里如珠玉落盘滔滔不绝的精言妙语,到随夫君冒风险爬高上低饿肚子的艰苦野外勘察,到拖着病体携带老小颠沛流离于战争的烽火狼烟里,到病榻之上好不容易盼来和平却又经历内战的动乱里,到欢欣于认可的政党执政却又被束于政治淫威的阴影里。她一路走来,不是从没有抱怨过,而是从不允许自己被消沉的情绪有一丝一毫的侵扰,即使在最艰苦条件下被病痛深深折磨,她也只是把纷乱的情绪付诸笔端成一首首思想着的诗。她,不仅仅止于貌美能写几清丽的首诗。更是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能与徐志摩侃侃而谈新诗性灵,与梁思成共谋建筑之工程科学,还能与金岳霖顺利地交流哲学之思。在这些学科领域,她不是止于修养,而高出许多一般的学界专家。还有她的英文表达能力,让以此为母语的英国人美国人都自愧不如。更有她为人的亲切善良体贴与崇高。最后,引用白落梅八字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此时也全然明白了她的朋友学生们把她定格在人间四月天的韵味含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林徽因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