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读后感_1000字

《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读后感1000字

在本书中,作者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作者喜好引用典故,书里面动不动就会出现大量的与之相匹配的古代杂闻逸事,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

我还是做我的散兵游勇,隐于市井,在偏僻的地域和不知名的餐馆间搜寻,那些让人终生难忘的滋味。既不骗吃又不骗喝,顶多是真正被打动了,写点文字,“骗”点儿稿费。足以用来润笔兼润筷子了。

喜欢作者幽默风趣的文字以及潇洒的心态。有“流动”,才有精彩嘛!

那段时间,经常去汪宅求教,有幸品尝到主人按江南风格烹制的菜肴,总唤起心头丝丝缕缕的乡愁,恰似烟波江上的点点帆影。

作者曾经拜汪曾祺老先生为师。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食物,是寄托乡愁的最佳载体 —— 毋须多言语,味道全包含。吃,就行了。

现代社会,口腹之乐也绝不是无偿的;人间盛宴,钱财是真正的背景。

美食家,绝对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烧钱的程度与速度,上不封顶。

我案头堆放着许多与美食相关的古籍: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张岱的《夜航船》,乃至《东京梦华录》、《扬州画舫录》、《梦粱录》之类。近来,又添加了一本明代中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作者在古典饮食文学上的造诣堪称百科全书,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熊掌,是中国饮食中的“大彩”。烹调的过程却相当于一场马拉松:“规定有泡、发、焖、刮、剔、浸、漂、切、煨,以及扒、烧后续加工等十几道工序,要用猛、旺、大、文、小、微等七八种火功。烹制加工的时间,至少在三天以上。讲究一些,要一个星期。精细繁复的加工工艺,难度极高的技术要求,连许多厨师都没有听说过。这就是以在精神上把很多人彻底征服。”

但凡登得了大雅之堂的美食佳肴,其上桌的背后都有着一长串繁琐的“经过”。这个过程越是冗长,似乎这道菜的价值越高。

那时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们不会因为饺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会因为来到天子脚下,就忘掉故乡。

食物,是解乡愁的最佳途径。据说在异国他乡的国人,恨不得穿过电脑或者手机屏幕,去舔舔上面的中国美食。阿门!

这本书写的和以往我看过的美食书最大的不一样在于,作者是一个诗人,诗人眼里的美食自然而然的带着些许的诗情画意,增加了一份画面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