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读后感1200字
是的!就是这么爱大刘!每次都展开一个宏大的设想,有的轻松可爱,有的厚重深沉。
这个短篇,不知大家看完什么感觉。
一切颠倒过来很爽、很过瘾吗?但这是假的呀!虚构的世界和历史可笑可气吗?但这是真的呀!
这是个镜像的世界,一切都有历史和现实的影子。绝不是单纯的自我安慰的臆想爽文,或含沙射影的批判檄文。
极端民族主义者也许会觉得有报复的爽,那你正是认可了扩张是必经之路;
过于崇洋媚外者也许会觉得有不适的扯,那你正是不屑于征服是历史之功。
已经发生了就没有如果,不必意淫也不必作呕。现实就是这样透过精美的裂痕透了进来……
我想大刘只是借用这种形式来告诉大家——历史有很多偶然,不必把过去摆上神坛或踩在脚下。各有各的美好和不足,都是历史的一瞬。以当下结果去给过去贴标签是无意义的,以后会怎样还未可知。胜了一次不等于长胜,败了一时也不代表永败。该铭记的铭记,该学习的学习,以史为鉴去展望发展,而不是以结果为标去盖棺定论。方向、逻辑不能反。
而且能感觉到,大刘是十分认可传统文化的,这点从他《超新星纪元》的创作过程就可以看出来。当然,这种认可经历了一个过程。那是他的处女座,那时他还很年轻。因此第一版有很多对传统的怀疑和对年青一代的忧虑。但随着他亲眼所见的社会的改变,他推翻了初稿,转而眷恋故土、虔诚守护。
就像这篇短篇,主人公就是传统与儒家的代表,他柔软却又力量,守旧也懂包容。他的儿子便是激进的,同时杂糅了侵略性和排外性,文中他本身是极端民族主义者,高高在上;却又是现实中拜倒在美好西方霸权下的奴隶,跪进尘埃。
当然,传统不是没有不足,任何时代都有局限性,因此也不能死抱着不放。所以大刘安排了个楚楚可怜的白人女子,中西合璧,交融发展。为什么她有家的感觉,因为她是我们的镜像,同时也是现实里外来文化中的善与柔和的一面。坏的,该丢丢,该无视无视;好的,该留留,该学习学习。不必一刀切,非黑即白的搞个对立。
很多人埋怨:大海就在那,为什么祖宗这么不争气,小富即安没有魄力,思想愚钝没有科学思想,是民族劣根性;有书友说:郑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会殖民侵略,一样会种族歧视,一样搞霸权,这是人类的劣根性……倒不必如此绝对、如此武断。哪有什么劣根性?前者不过是众多偶然带来的临时结果;后者不过是大刘给的一个可能、一个设定。都不足以以此推导一个结论,而给人类下定义,给文化贴标签。
特别是,为什么必须去征服,如果都和善点,世界不是更美好吗?……没错,是问号。因为没有如果,惯性已经在了……
一件事,只要发生过,它的概率就不可能重新降为零。所以,且行且珍惜……勿让历史重演,也别去毁了任何人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洋》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