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老舍 茅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读后感_2100字

《老舍 茅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读后感2100字

有舍才有得
老舍40岁时曾自拟小传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27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先生“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在国外教书时,还曾灌注过唱片,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令人叫绝,常常被邀请到各个大学做演讲,他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著作等身,人也幽默诙谐,是文化界的“郭德纲”无疑了………
1950年5月28日,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总理亲自出席了成立大会。会上,老舍被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
1951年他荣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享有“语言大师”和“文艺界劳动模范”的盛誉。
这一时期,老舍身兼重职,可他满怀一腔爱国热忱,仍然继续用他的笔坚持创作,不负重望。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老舍创作了24部戏剧。其中《龙须沟》的问世,奠定了老舍话剧创作的基础,对他来说,是个里程碑,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系列话剧剧本如《春华秋实》、《生日》、《一家代表》、《青年突击队》、《红大院》、《女店员》、《全家福》、《西望长安》、《茶馆》、《宝船》、《荷珠配》、《神拳》、《火车上的威风》等等,一一问世。
老舍的父亲早亡,母亲含辛茹苦的将他拉扯大,他躲过了战乱,躲过了饥荒,躲得过天灾却躲不过人祸,躲避不了来自人民内部的戕害,所以他在一个早晨平静的同小孙女说了再见,毅然决然的“举身赴清池”,想要留给世界完整和清白的自己。
得舍之间,方寸之地,终归于寂。
矛盾是个哲学名词,所以改为“茅盾”

他自言自语地说:“要自强奋发,要成为中国的智者。”他的名字叫德鸿,他伏下头来,一气写成了一篇题为《志在鸿鹄》的作文。他在作文中讴歌了鸿鹄高飞的情景。借鸿鹄之名抒发自己要发奋读书,一飞冲天的志向。(他就是沈雁冰,也是后来的作家茅盾)
后来先生给他的批语是:“是将来能为文者。
茅盾在高小期间写下了32篇作文,每篇都有先生密密麻麻的批语:
“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
“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国文至此,亦可告无罪矣。”
少时独自一人去北京求学,19岁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立志求学,发奋忘食,《二十四史》被他反复阅读,《野叟曝言》这种鸿篇巨著他在小时候就读过,小学时就写“立论文”,关于“富国强兵”,关于“封建礼制”,他博览群书,以身立言。
“苦苦苦,不苦就不会通晓今古”。茅盾常以此为座右铭,大学寒假不归家,只为在图书馆多读几本书,“无从致书以观,每于馆藏之书,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借,鸿因得遍观群书”,这也是茅盾读书的真实写照了。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人闲心苦一春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挽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茅盾把文艺作品当做一面镜子,要反映生活;他又把文艺作品当做一把斧头,要创造生活。
他追寻他儿时的理想和志向,不停地笔耕,发表了散文《话匣子》、《故乡杂记》、《白杨礼赞》;发表了散文集《炮火的洗礼》、《劫后拾遗》、《见闻杂记》、《归途杂拾》、《生活之一页》、《跃进中的东北》;发表了短篇小说《桃园》、《泡沫》、《春天》、《第一阶段的故事》等;发表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走上岗位》等;发表了长篇小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发表了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发表了长篇论文集《夜读偶记》等。
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笔耕了60余年的茅盾,在他的每段岁月中都留下了不朽的佳作,直到1981年3月27日巨星陨落。茅盾在结束他伟大一生的前夕,还完成了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于1916年从翻译国外作品开始踏上文学道路,从1927年以他卓有成就的《幻灭》为处女作,到1949年中华民族揭开新的历史画面,从解放初期到他离开人世,写下了洋洋数百万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宏文巨著,高高竖立在我国文学史坛之上,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品。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俄、日、法、德、西班牙、意大利、朝鲜、印度等多种文字。这使他在文学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国际文艺界称为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先驱与巨擘之一。
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要自强奋发,要成为中国的智者”的愿望。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但他化笔为刀,唤起了一个又一个沉睡的魂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
“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所讲:“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老舍 茅盾(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