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窗小语(全新珍藏)》读后感1200字
心灵的门窗
不但建筑物有门窗的装置,我们的心灵也有着门与窗。
如果有人问:“门和窗,你认为哪个比较重要?”我一定答前者。但假使他问:“你喜欢门还是窗?”我则会答“窗”。
其实门和窗有什么不同呢?门如果挡住下半截,不就是窗?窗如果直落地,不就等于门了吗?
问题是窗毕竟是窗,门究竟是门。门常内外有锁,窗却只有里面加闩;门多半无遮,窗却常挂有帘;开门可以揖客,推窗却只能相望;访友叩门乃是当然,贸然敲窗则显得失礼。两相比较,门和窗的差异真是太大了。
上古人初构屋时,必然只知有门而不知设窗。当门尚无以遮蔽风雨时,谁会有心情装窗呢?直到有一天,四壁不致摇撼、门户不致透风,人们才想到在墙上再开个洞,使自己在不开门、不受人侵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享受风景、采纳阳光、流通空气。所以在当时,窗实在是一种奢侈品。
虽然窗要比门发展得晚,也不及门来得重要,但是样子却多得多。门大不了有材料、雕花和色彩的不同,窗却有各种变化:或支,或推;或上下拉动,或左右滑行;或贴窗纸,或加窗纱;或雕窗棂,或设窗槛;或悬锦帷,或障丝帘;或挂百叶,或掩竹帘;加上窗台的摆饰、盆景,真是各有风姿。
也因此,文学作品中描写门的常比较豁朗简明,描写窗的则比较婉约变化,“大朱门”总不如“小轩窗”来得含蓄;“开门见山”总不如“推窗望月”来得悠闲;“春到长门春草青”总不如“卧看残月上窗纱”来得蕴藉。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芳兰当户”,往往不得不下锄,“藤萝蔓窗”却无比幽雅。盖房子如果门少窗多,必为雅室;窗少门多,则成了弄堂。到头来似乎“门”反不如“窗”来得重要了!
不但建筑物有门窗的装置,我们的心灵也有着门与窗。
从出生的一刻,我们便开启了心灵的门窗。幼年时代,我们只有一间弄堂式的房子,门多窗少,几乎每当有人叩门,都敞开心扉,欢迎他们进来。
渐渐地,我们发现进来的人不尽然好,于是偷偷封闭了几扇门,代之以一些窗。我们慢慢学会先由窗子看清楚来人,再决定是否开门;我们也学会在白天打开窗子,以迎接温暖的阳光;在夜晚拉下窗帘,免得别人窥视;在夏日装上纱窗以防蚊蝇,在岁暮拉起铁栅以防盗贼。不自觉中,我们心灵的窗子愈来愈多,门却只剩下一个,而且加上了双重的铁锁、防盗的链条和窥视的门镜,只怕有一天连那最后的一扇门,也要封闭了:不单把别人排斥在门外,也将自己锁在了屋中。这心灵的门窗,不是与我们生活中的门窗有着同样的发展吗?
如果拥有一个小小的房子,我只要一个门、一扇窗,门对着城市、窗对着海洋。有人敲门,我必定开,是朋友,我便请他推窗看海,享受那汹涌的浪涛、清清的海风和无争的鸥歌;如果是敌人,我便把屋子让给他,请他自己去听那大海的倾诉,涤净他的心灵;又如果许久没人来访,我便把门和窗都打开,让每个繁忙的路人,透过我的门,看见我的窗,而窗外是无际的碧海和开阔的胸怀。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萤窗小语(全新珍藏)》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