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1000字
华生从中等收入陷阱开始切入,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论述了中国突破中收入进入高收入主要依靠市场经济(通过市场经济提高人口素质和激励创新),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是建立在初始财产分配和产权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中国已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使农村土地财产分配重要性下降,由此非农建设土地开发权的分配日益重要。故而整本书以城市开发权的分配为中心对中国现行以及国外的土地制度进行分析,构建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开发权分配问题。
第一章从三农问题入手,以农地流转,农民离乡务工,农地非农用这“新三农问题”的角度分析出城市化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化土地占用和进城农民安居问题,而其实质是土地权利的再分配。
然后从土地财政和土地权利分析了中国土地权利分配的问题。土地开发权归谁所有,土地开发权不同分配的方式如何使后发展国家跳过城市化陷阱。
之后四章对土地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尝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当前一些土地改革政策的优点和问题,接着的两章介绍了国外的土地改革政策(重点日本,台湾)的应用背景,优点。
然后“新型城市化的道路”这一章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所以逻辑上还是比较好理解。
但从一开始的对经济到城市化的把脉,提出城市开发权分配问题是核心问题,再到建议的提出,感觉切中要害。恰逢家里也要拆迁,看到征地问题和补偿问题时就特别有感觉,故而对其之后提出的建议就更有共鸣。如果有一天国家真能将建设用地指标和户籍制度联系起来,一方面能保证人的城市化,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精明增长,对于城市的存量开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若做到土地增值利益回归城市化主体,对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会更加合理一些,对于现存的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在“剥削”,政府不仅没有做好“分蛋糕”的工作,反而还助长这种“不正之风”。
除此之外,我国的税收作为再分配的手段,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鉴于遗产税,房地产税的困境,只能说,所谓“共产主义”,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鉴于当今中国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的不公平,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曾经觉得很失望,然而看到中国还有这样一些公知和学者的存在,不由觉得,也许中国会有好运。
感谢华生,感谢此文,一是让我接触到经济学,二是对“学者”这个概念有更深切的体会,所谓厚积方而薄发,没有知识的沉淀又如何能更深刻地看待问题,更合理地提出解决办法,让自己的存在有更大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