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_1700字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1700字

人类需要信仰,当一个人精神世界无法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找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时,就会出现"信仰真空",越是物质丰富的时代,越容易出现信仰缺失,此时宗教就是最佳的"信仰避难所",宗教听起来似乎是落后的象征,好像是科学的反义词。其实,宗教不是简单的中学历史书上残害布鲁诺、哥白尼的反面教材,从近代历史看,宗教对科学进步是有很大促进意义的,不然近代史上那么多空前绝后的科学家也不会是宗教徒了。那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宗教?
    我不信仰任何宗教,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喜欢很多宗教的教义、三大宗教发展及演化的过程,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一脉相承,与佛教大相径庭,佛教经典繁多,教义精深,富含哲理,理论完备,佛学是不可多得思想盛宴。(以前写了一篇三大宗教发展的短文,感兴趣的朋友向前翻)近代我尤为崇拜的大师陈寅恪、梁启超、季羡林等佛学造诣也很高,能得大师们如此青睐,也可看出佛学的精妙之处。"你研究佛教是不是想当和尚呀?"有人曾半开玩笑地问过季羡林先生。季羡林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还留下一句值得研究宗教的学者深思的话: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地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成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
佛教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有教徒公认的一本"圣经",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由于没有被奉为圭臬的统一典籍,也导致佛教宗派林立,仅中国就有所谓的八大宗,还不算一些小宗和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更加多),各派思想迥异,经典典籍也截然不同,即使是专业研究者,恐怕穷毕生之力也无法阅尽所有经典。所以,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更不必也不可能阅尽佛经,能理清佛教根本教义就实属不易了。佛教教义非常完备,简而又简必须从缘起论讲起,佛教认为诸法缘起(法可理解为一切事物),说到缘起,先谈佛教的起源说起,大家有没有一个疑惑:乔达摩悉达多为何放着好好的王位不当去出家苦行?是因为他发现众生皆苦,想要度众生脱离苦海,"苦"即佛家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苦的消灭(灭谛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而四圣谛所依据的原则就是缘起论,凡事必有因果,缘起论其实即因果关系,林欣浩在《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一书中认为这也是佛教的一大漏洞,因为坚持因果论溯本追源必然要有第一因,任何因都不能无端而来,那第一因又是从何而来?此处我要为佛教说句话,这样理解恐怕有些不妥,在佛教十一义中第一义即为:无作者义。即否定造物者存在,因为诸法缘起就不能有独立造物者,否则造物者从何缘起?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纵向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向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一个因。更难能可贵的是佛教教义清楚说道佛祖亦受因果律支配,佛教的命运也是"无常"的,即承认佛教也会消亡,"无常"是佛教的另一个基本教义,什么是"无常"?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中国人常说下辈子要怎么怎么样……中国人受佛教影响之大从此处可窥豹一斑,其实这是佛教又一个基本教义:六道轮回。很多人喜欢求神拜佛,祈求能消灾并带来好运,佛教提倡善恶有报,灾即是以前因造成和果,如果真信此理论,应该多行善业,莫问前程,如果做了坏因去烧香拜佛就能消灾,一辈子还可以继续做人,那善恶有报、六道轮回的佛义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佛到底是什么呢?无论上帝、阿拉,还是佛祖抑或其他各宗教的神,都是一种神圣、一种博爱,如果神不爱众生,不救苦救难,无法让我们心存美好,要这尊神有何用?我不信仰宗教,但相信世界上自由神圣存在,让我一直锲而不舍地去追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佛学入门四书·佛教常识答问》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