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四书·因是子佛学入门》读后感1800字
人生在世有很多大问题,也有很多小问题,此处的“大小”并不是依照世俗眼光中的重要性而判定的,而是从更广阔的时间尺度、更深层次的根本源头去考虑。从个人的角度看,努力赚钱、养家糊口、买车买房确实是人生的大问题,可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小问题在很小的时间尺度上(如一辈子,几十年等)就可以轻易解决,大问题却亘古不变,一如既往的存在。有的人喜欢虎头巴脑、糊糊涂涂的过一辈子,一切大问题都不去管它,倒也没有什么问题。至于稍微聪明的人,就想做个明白人,就要对这些大问题起怀疑。怀疑什么?就是人为什么要生在这世间?世界又为何存在?这问题真不容易解决,几千年来无数哲学家、科学家虽殊途却同归,归于何处?当然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大问题,苦苦追寻却仍悬而未决,于是便有了宗教。凡是宗教,大都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起的。
你也许会问:既然无数哲人都曾为解决这些仍悬而未决的大问题殚精竭虑,那他们的付出岂不是徒劳无功?那思考不思考这些问题岂不是一样?我们把系统的思考这些大问题的学科可称为哲学,宗教自然也属于哲学,只不过是奉承唯心主义的哲学,学哲学的人常常戏称哲学为“无用之学”,当代哲学家周国平曾写过一本哲学随笔集,名曰《无用之学》。哲学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无用,说到哲学的用处,哲学家王东岳在《物演通论》中曾有精彩论述:“哲学无用是一定的,因为哲学所谈论的东西正是你谈论它或不谈论它都不能使之发生丝毫改变的东西,哲学的唯一意义就是使你知道什么叫做“无意义”。”对于这些“无意义”的大问题,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这种思考可使你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培养的高贵的灵魂,所以西哲有云:哲学最重要的是问题本身。正如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不思考、不发问莫如直接去做一根没有思想的枯草。
世界无论哪种宗教,各有其依据的来解释世界存在的哲理,但多少总带些迷信的色彩,用唯心主义看待世界。唯有佛教的基础是完全建筑在理智上的,但佛教也不是唯物论,更不是唯心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意识是第一,物质是第二,即物质依赖于精神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那就叫做唯心主义。什么是唯物主义?物质是第一位,意识是第二,认为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谁是本源决定了认识论是唯物还是唯心。对于佛教的认识论,首先,佛教其实是无神论,为何如此说?佛祖也是实实在在的人,寺庙供奉的佛祖和菩萨等“神”其实都是人,只不过都是如孔子一样的圣人,才受人间香火,久而久之不懂其中涵义的人们便把佛和菩萨当成了神,“佛”的含义不是无所不通的上帝,而是“觉者”的意思,只不过这个“觉”包括自觉、他觉和觉醒圆满,就是成了佛的人不仅可以度化自己脱离苦海,还可以度化他人,而且这两种觉悟是圆满无缺的;“菩萨”也代表觉悟, “菩萨”是梵音,意为觉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觉悟,又能度脱众生,即具有佛的自觉和他觉的能力便可成菩萨,众生有生命情感,故称有情。
再者,佛教的根本理论建立在缘起论之上,在缘起论中,认为诸法缘起(法是物质的意思),也就是有因才有果,没有所谓的第一性。有人问既然佛教承认因果关系,那第一因又从何而来?此处要说明的是佛教认为“无作义者”,就是没有造物者,没有第一因,因产生果,果又有因,无始无终,绵延不绝,在无穷的尺度上何来第一因?所以,“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缘起法则。其实从认识论看,佛教哲学既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又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由于宗派林立,各宗思想又有不同,不过大多数宗派都是唯物主义。
说到此处,对于佛学的博大精深也可略知一二,佛教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东西方的各种哲学来比较,也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比得上。所以佛学有极高的价值,近代陈寅恪,梁启超,季羡林等大师都对佛学偏爱有加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学习佛学不是信佛,我们略去佛教的宗教形式,单研究它的理论、哲学,也会觉得佛学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令人心驰神往,这是稍微涉猎的人都公认的。因此,用这种方式将佛教当做一种学问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学。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一个人看佛经就是在佛教信徒,如果一个人对宗教研究越多反而信奉宗教越深,只能说明此人还是没有研究明白,宗教的自身局限性已经决定其不能解决关于世界存在一类的“大问题”,但是不可否认宗教在这条路上做出的努力,而其中努力的深度最深、理论最完备的当属佛教。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佛学入门四书·因是子佛学入门》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