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三民主义》读后感_900字

《三民主义》读后感900字

孙中山---《三民主义》

近年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思潮甚嚣尘上,究竟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何者为中华之真理。我想二者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客观地讲,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流变不断革新,而三民主义也有部分可以吸收借鉴的地方。书中开篇提出问题什么是主义,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进而详细阐释三民主义。

一、关于民族主义。提出了“国族主义”的概念,提倡用国族主义代替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然后世界主义才有所依托。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一是受政治力的压迫,二是受经济力的压迫,三是受列强人口增加的压迫。能知与合群,是恢复民族主义的方法。

二、关于民权主义。林肯在葛底斯堡战场的讲演揭橥,在共和制度下“政府和人民关系”的原则,即民有、民治、民享,就是他所倡导的民权主义的内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之不谋而合,认为民权是人民管理国家,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认为民权为四个权,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在政府一方面的是要有五个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政治机关。有了这样的政治机关,人民和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彼此平衡。

三、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对于民生主义定了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平均地权,第二个是节制资本。重点是解决吃和穿的问题。批判了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以民生为社会历史的中心,而非物质。

我认为,三民主义固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可不免今天看来也有所局限性。首先根植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是难以枝繁叶茂的,与儒家大一统的思想难以调和。其二,谈到民族主义,现代的“压迫”更倾向于一种西方的文化力。而人口之说更不是要义,《人类简史》作者曾说,未来将出现“无用阶级”,我的理解是每次技术革命后,人口红利将日渐式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三民主义》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