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吴越3:吞吴》读后感3500字
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异彩纷呈的春秋历史,栩栩如生的情景再现,深入浅出的心理规律,丰富细腻的内心捕抓,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入情入理的处世智慧,很精彩,很有指导意义,让人受益良多。
陈禹安带着读者从历史浓缩的人物经历中,了解事件中的人物心理,揣摩不同人物在类似情景行为不同和同一人物在类似情景下行为不同的原因,分析人物。事件发生的环境不会重现,但太阳底下无新事,千百年来人性一以贯之,身边的人物在史书上均有类似的模板,其行为模式与结果很大程度上可据史评断。一段段过往的历史及在历史中演绎人生的人物,他们呈现的勇敢与怯懦、智慧与愚蠢、明断与昏暗、坦荡与阴险也正是我们人生的写照。
文种对夫差说:“东海贱臣勾践,托大王之福,想自己建个小宫殿,偶然得到这两根巨料,不敢自用,所以派遣下吏文种前来,献给大王。” 文种的这段话,看似平淡,实则寓意精深。 首先,言辞卑微。夫差自从决定赦免勾践后,已经改称他为“越王”,并以王侯之礼来对待他。但勾践却没有顺杆而上,而是继续以卑贱臣属的身份自称。这就有效延续了夫差对勾践的良好印象。 其次,这两根巨料,是越国“精心”为夫差准备的,实属来之不易。但文种却托言说勾践本拟自建宫殿,偶然得之。这就将夫差可能产生的疑心掐灭在萌芽状态了。 第三,得了好东西,不敢自用,转而献给尊者,正符合仁者之礼,必然能让夫差再次感动。
婚姻一直是经济制度,婚姻能够普遍为女性接受,是因为怀孕和哺育期间女性极难独自存活,需要他人协助和供养自己和孩子。从婚姻本质来说,男人怕照顾的女人怀的是别人孩子,女人怕男人不肯出钱出力将财力用在其他女人身上。如果只是用为了配种,完全不需要婚姻,能独自养娃,不需要雄性补给的动物,均只有短暂交配,没有长期陪伴和婚姻。女性如果经济独立、自己带娃、不要男人协助,那么男性对其唯一用处的就剩配种了。由于四季瓜果植物丰沛存活相对容易,非洲大部分地方一直是这样,男的像很多鸟类一样靠歌舞床技低自尊跪舔取得交配机会,但穿上裤子就不管事不付出了,因而绝大多数孩子为非婚生育。拉丁美洲也在追赶非洲,以非婚生子女为主了。
随着福利的完善,母亲无需依靠丈夫供养,欧美也越来越向非洲模式回归,非婚生子女占比开始过半。
目前中国的婚姻法律制度几乎完全剥离了婚姻在孕期照料、妇女儿童育养上的经济功能。婚姻是经济制度,剥离经济功能后,婚姻从经济上而言毫无意义。最终,中国也会像欧美一样,由一夫一妻婚生子女为主过渡为以非婚生子女为主,婚姻制度基本破产。
女性的怀孕期需要十个月,生育后的哺乳期更是长达两三年,此后还需要耗费好几年的时间精心抚育,孩子才会拥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在这个漫长的期间,女性几乎没有精力独立去寻求用于确保自身以及孩子生存的各项资源。所以,女性必须找到一个有足够的能力和足够的责任心来保护自己及孩子,并提供充沛资源保障的男性作为配偶。 在漫长的进化中,女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择偶偏好:选择年长成熟、社会地位高、拥有丰富资源的男性。而年长成熟以及社会地位高其实也是为了确保拥有更多的资源。因为一般而论,年长者相对于年轻人,社会地位高的人相对于社会地位低的人,显然更加富有。
天助自助者,自助者天助。自己不努力的人不能帮。
江南愤青陈宇曾说:“一碰到问题,就想着找人的人,一般都是垃圾。任何事情,你自己如果在没有竭尽全力之前就不应该想着去找人帮助。主动找人的帮助会产生几个后果。
第一别人的帮助,不珍贵你也不会珍惜。这种帮助其实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帮助,帮助是要帮在真正有价值的点上,没有价值的帮助,毫无意义。
第二就是人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做好全力一搏的准备,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没有一次事情搏尽全力以后总养成你懈怠偷懒的习惯,碰到问题总想绕着走,求人帮着走。
这样一般都是投机取巧的性格,难成大器,并不值得帮助。”
勾践堪称不世出的策划天才,他的“卧薪尝胆”、“握火抱冰”等均为活色生香、形象生动的“行为秀”,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的谈资。很快,越国民众果然如勾践所预期的那样,将这些举动视为磨砺心志、永不屈服的象征。在这如火如荼的传播中,勾践励精图治的形象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越国民众一致对外的凝聚力也随之形成。
个人比较认同台湾日本的做法:20周岁以上可自主结婚;与16-20周岁的人结婚或同居须经其父母书面同意,否则按拐骗予以依法拘留或收监。
大陆将大量20岁前结婚生子的人排斥在婚姻登记制度之外,人为增加了大量非婚生育,既不合理,也造成极大隐患。
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俱有罪。
温柔的然恬在《婚姻里最忌讳的4种情绪,无论出现任何一种,婚姻都将无法善终》中总结说:出现戒备、一言不发、指责与蔑视这四种情绪,会在3年内离婚。轻蔑意味着对配偶价值的极不认可或严重贬低,夫妻之间相互提防、关系冷漠、不再包容、缺少爱与认同、已经无法有效沟通,并已经开始贬低配偶的个性特征,无视、贬低配偶付出了。
轻蔑是亲密关系即将崩盘的微妙信号。当轻蔑出现在两个曾经拥有亲密关系的人的交流中的时候,就意味这两个人的彻底决裂为期不远了。
一个压抑怒火、忍住不快的心就像一只被手压在水里的充足气的皮球,看似平静,实则憋足了强劲的反弹力。这些被压抑得若无其事的能量并不会化为乌有,遇到合适的时机它就会以另一种形态表现出来。
因为有了心理能量守恒规律,所以就有了这些说法:好凌弱者必附强,能抑强者必扶弱;对上巴结者,对下必蛮横。因为此处付出的人格成本必定要在彼处讨回。
既然心理能量守恒规律是种自然现象,就应坦然地看待它。当自己情绪激动时,如果不能做圣人,就应学会调适。调适之道可以学学林肯。一次,林肯的一位朋友对他谈起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林肯听后不平地说:“你马上写信去痛骂他,往后再也不与他往来。”于是,那位朋友立即动手写信,将那人痛骂一顿。然而,信写好了,却被林肯拿过去撕掉了。林肯笑着说:“我写过不少这样的信,但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寄出去。我们可以尽情地倾吐心中的不快,但没有理由去伤害他人。”
心理能量守恒 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恒定的,用于某一方面的多了,用于另一方面的就少了。
所有组织都有扩权冲动,所有有单一目标或绝对真理的组织都有极端化的内在动力,包括动物权利、环境保护、禁烟、计生部门、土地管制部门、伊斯兰教、工会等官僚、民间、宗教社团。极端化是内在动力,正常化仅仅只是为了应对外部压力。扩权是内在动力,内敛是由于外部压力。组织、生命、族群都是这样。
每个部委的规定和政策都是永远正确的,如果加上了“中央精神”、“基本国策”的背书,就不仅是永远正确,还要年年加码。除非撞到了另一个部委(或者另一个国家)的红线。
比如计生政策就长期正确,直到负责养老金的部委摔了电脑:这预算没法做了。至于民间和学者们多少声讨反对,在政策博弈中更接近于背景噪音。
群体极化 当一群持有相同观点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后,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不断强化,最终推向极端。
“万事开头难”,开头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面对未知的事物总容易怯懦、畏惧,害怕会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而结尾难的原因是,世事变幻莫测,生活永远不会按照我们预定的轨迹行驶。顺利时容易过早松懈,不顺利时又容易“破罐子破摔”,导致局面不可挽回。
“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是充满了洞察人性的智慧。一百里路的一半显然应该是五十里,而不是九十里。但是,那些行到五十里就开始庆祝自己的进步的人,往往走不到终点。只有将九十里视为一半的人,才不会过早地松懈,才有可能克服“进步陷阱”的阻碍,顺利地走完百里的路程。“进步陷阱”,亦即人们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实现目标的行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心理吴越3:吞吴》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