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很温情的一本书,我觉得应该挺适合做幼教的朋友看,和孩子(当然不是熊孩子)相处很有爱,他们的世界和我们想的不一样,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和我们很不一样。大人不一定是对的,孩子也不一定是错的。
关于小时候,我现在能想到的,小学记忆,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童话故事书了,那时候,在四、五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民间故事,伊索寓言,真的,那时候觉得那真的是全天下最有意思的书了。
后来再大一点的时候,认得的字多了,天天看聊斋,看岳飞传,看那些外国作家翻译回来的小说。
小时候,书很少,街上有一家希望书店,记得每一次上街都要去瞅一瞅,零花钱不够多,但是,书店的书我基本上都看过,那时候的书店不像现在这样,爸爸到街上,先把我扔书店,他去买东西,然后东西买好了,再去书店找我。
那时候书真的很便宜,一本大概三百页的童话书,还是彩色版的,竟然只要三四块钱。
同桌有一本几千页的格林童话,真的,像板砖一样,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书比我的新华字典还厚,然后,每天中午不午睡,绕远路去她家看书,和她窝在一起,我看书,她玩各种编绳,我手笨,不会编绳,她总是会做各种各样的彩色手链,很可爱,也是一个很心灵手巧的女孩子。
我会很仗义地帮她写作文,周五的下午,我们会有两节课的语文课,就是写一篇作文,写完了以后老师就放我们出去玩,我总是第一个写好作文的,可是,一个人玩没意思,然后,就帮她写作文,写完了一起出去采花摘草。但是,她的字写的特别好看,我的字很丑,容易被老师发现,我就说一句,她写一句,写完了,我们一起去操场玩,甚至偷偷提前回家,然后甚至绕远路上街去逛。
鉴于我对她是真的好,她把那本厚的像板砖一样的童话书,天天背着,带到学校借给我看,现在想来真感动,那书是真的挺重的。
可是,现在好久不联系了,我看到她,都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过年去外婆的村子,妈妈让我去找她玩,我也没去了,因为,时间太久了,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了。
但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是和她在一起的时候,希望她现在一切都好,我很想她,却知道我们回不去了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曾喜欢毕淑敏,常被她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打动,她的文字下藏着汹涌的感情,修辞瑰丽,读者往往被牵引着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感情世界。
现在,依旧十分庆幸自己发现了龙应台的文字,进而走进了她的生活,心成功被她俘虏,也深感荣幸。
龙应台是耐心温柔的,同时又是睿智的。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麻烦,她没有粗暴不耐烦,而是愿意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温柔劝导,步步指引。她思考生活,并善于用奇特美妙的思维去向孩子们解释那些,我们会对他们含糊搪塞的种种问题。她将智慧传输给孩子,并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
她为孩子可能出现的感情困扰做好了十足的准备,有了老二后,她不忘照顾老大的感情,帮他疏导,用行动告诉他她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多的。
在错误面前,她不急于去苛责孩子,而是知道成长过程中孩子可能会犯错,并坦然的指出自己曾经的过错。更令人钦佩的是,她严肃的对待错误,严格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告诉孩子什么是共犯,并施加惩罚,为孩子注入了法律意识。她不像大多数的家长,一了解孩子不是主犯后,便马虎了事,而不知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行为。
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有,或许我们会因为她是个家庭主妇,认为她没有沉重的工作压力,而对她做的一切一笑而过。其实不然,面对孩子她给予了充足的温柔耐心照料,在夜深人静之际,她埋头写作,丝毫也不松懈。
如此,甚好。
摘:
跟我接触的德国人总是说:“安德烈的思想和举止特别成熟。”我大概不得不感谢我的母亲。是她教了我如何作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是对于现象如何敏锐静观。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或许也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但是如果你记得我们儿时的甜蜜时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们心中永远的位置,或许,它就会容易一点点。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