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终于龙应台“人生三书”中的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也看完了。说实话,当我看到系统提示:已看完此书时,竟有些许失落:这就没有了?完了?我还没看够呢!对于我这种生活中比较敏感,并且爱“胡思乱想(思考)”的人,真的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国家大事、学习、人际关系、就业、未来、处事方式、人生理想、道德、品格、宗教、习俗、老去……书中都有母子各自的看法,所牵扯到的人,大到国家行政层,小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有涉及。也有很多我个人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书中都有一对生长在不同国家,有着许多不同观点的母子,从各自的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我和大部分读者一样,觉得这对母子的坦诚交流真的很不可思议,但又觉得很温暖很可爱。每读一篇,就会想着不知道妈妈/儿子会怎么回答彼此的问题。毕竟,有的问题在我看来真的是很秘密的事情,而他们母子却可以毫不避讳的提问、分析、回答彼此的问题。真的很令人羡慕呢!我的父母都不知道我在想什么,甚至几年前有些轻微的抑郁都不知道(当然我也不想让他们知道)。这两年,和妈妈谈的事情还不少(作为学生的我也只能做到这样了),但都没有深刻到作者这样。二十岁的我,觉得爸爸妈妈就是我的偶像,是那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和活在我手机里以及墙上的海报不一样。父母给了我生存的环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很多事情。现在的我,有着健全以及健康的身体,有着父母从小到大的陪伴,有着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跟我讲很多话的哥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有着自己树立的正确的三观,有着几个非常好的朋友,有着自己都不确定并且忧心忡忡的未来,但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即使有我看不见的黑暗角落,因为光总有它照不到的地方。我和妈妈的对话会继续下去,哪怕我在三十几度的大夏天坐一个小时的火车,再坐二十分钟的公交,然后步行十几分钟到她打工的地方,再一个人在树下呆两个小时等她下班只为了短短三个小时的聊天以及吃饭的时间我都不会觉得不开心。其实妈妈每次让我去找她,内心还是有一点觉得麻烦,但是每次只要一想到她是为了我,才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直坚持着,我没有任何理由去嫌麻烦。反正,把我养这么大肯定更麻烦。[可爱]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第一次知道龙应台这个人是在高考优秀作文素材里,她对儿子的一句话“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让我印象深刻。
说来惭愧,一开始,我以为龙应台女士是个男的,当知道她有如此成就的女性时,内心的敬仰之情更甚,也使我萌生了看这本书的想法。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了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书信来往内容,她们之间的交流异于常人,却亲于常人。如果你认为她们的书信主要围绕家庭亲情就发错特错了,相反,她们更像两个独立人格围绕各种问题的探讨,这一举动不仅使她们母子关系升温,还进行了一场思想与交流的碰撞。
说实话,对于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这种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是很羡慕的,毕竟,这种幸福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的妈妈在她青年那段时间当过一名人民教师,是具备双方书信交流的条件,但是由于时间和观念的原因,所以,这种交流方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和妈妈之间没有互相沟通和交流。也许是因为是女孩子,所以我是和妈妈比较亲一些,有什么事都喜欢和我妈说,以至于有时候感觉就像闺蜜一般亲密,但是有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还是对妈妈有隐瞒的,哈哈哈。我觉得我现在的性格以至于说价值观都是受到我妈妈的影响,而爸爸也许是不善言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能从细微的细节中看出了爸爸的关爱,也许,父爱总是不善言辞,到饱涵深情。
致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爱你们(难以出口,却深藏于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