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读后感1700字
本书值得任何一位崇尚于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拜读,进行价值投资也不可避免要去学习巴菲特之道,因为巴菲特毫无疑问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价值践行者。
巴菲特投资的成功表现在两:超越市场平均的利润和长期性。缺少任何一点,都不足以衡量巴菲特的成功。毕竟,短期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的人大有人在,但是终其一生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长期跑赢市场,却难如登天。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就是在一条又湿又滑的坡,寻找可以不断滚动利润的雪球,任雪球越滚越大。换句话说就是,以复利为工具,跟时间作朋友。
资本市场是个复杂系统,要想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能够处理复杂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任何一位伟大的投资家身上,如巴菲特、芒格、索罗斯、彼得林奇……,你都能发现他们对知识的贪婪汲取和深刻理解。当你构建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之后,所要做的就剩一下执行它这件事了。无数热血的人,来不及构建这套体系,就急匆匆地跑进股市,等待他们的往往只是财富幻影的破灭。这本书简化但系统的介绍了巴菲特的投资之道,核心在于巴菲特的投资挑选企业的四大原则,即巴菲特投资方法12准则 :
企业准则 ——三个基本的企业特点: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
企业是否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管理准则 ——三个重要的高管质素:
管理层是否理性?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
财务准则 ——四个至关重要的财务标准: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场准则 ——两项相关的成本指导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
巴菲特用这些准则,一次次塑造财富神话。从这些准则可以看出,巴菲特投资主要任务在于找出能够创造超级利润的企业。在巴菲特眼里拥有股票和拥有企业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当你要买入一只股票,你就应该像一个企业管理者一样去衡量这只股票背后的企业。这些准则的前三个,是用来估量企业的价值,巴菲特认为,这是投资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并不难也不需要有多高的智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工作量确实是巨大的。人们往往在购买个普通商品时会货比三家,但却在投资这等大事上急于出手,人往往败在懒惰上,认知的懒惰。
在投资上,时机一直是一个被不断强调的因素,毫无疑问,时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多数人陷入的误区是,时机的选择应该是价值被低估时候的出手,而不是价格上下波动时的买卖选择。多数人时刻盯着股票的报价,并选择出手的时机,在波动中乐此不疲的投机,却常常被市场先生所愚弄。在巴菲特看来,这完全错误,正确的方法是用上面原则中的前三个原则挑选企业,并估量企业的内在价值,当股价处于一个有优势的安全边际时(企业内在价值的折扣)时,买入股票。只有这时候,巴菲特才有进行观察市场,选择时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无非两件事,一是对企业进行估值,二是在价值被低估的时候买入。
言止于此,似乎投资不是件难事。确实,以上的种种是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但仅做到这些,并不能保证投资的成功,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人以巴菲特为师,却无一能取得巴菲特的成就。在巴菲特的投资成就中,投资知识体系仅是成功因素之一,一个常被人忽略且最难做到的因素是理性。保持理性的难处来自于人本身,人性中的贪婪、恐惧与偏见。当巴菲特被问及如何取得像他一样的成就事,他的回答是保持理性。多数人在投资中,往往不是理性的行动,而是被贪婪和恐惧的情绪所支配,理性在决策中往往没有立足之地。我们时时刻刻都能非理性的破坏力,当你持有一支好股票时,看着股价的巨大波动,恐惧和损失厌恶让你无法从容的持有,转而采取相反的行动,而又当股价一路上扬,贪婪又让你匆忙入场,在你的忙碌奔波中,不知不觉的失去了时间这个最伟大的朋友。
讲了这么多,投资无非就是建立一套应对复杂系统的知识体系,加上用理性这一工具将这套知识体系付诸于于行动。前者是科学,后者是修为。有人说,投资是一门科学,有人说投资是一门艺术,其实,都不是,但也都是,投资是一门需要科学的艺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