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第一卷)》读后感1300字
今天看了史记才知道我们学的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史记中多了个字儿.
有兴趣的进来看看哈~
【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1⃣️ 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都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2⃣️ 然,史记中则是“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3⃣️ 一字之差却完全不一样,无人提及的原因大抵是对一些细微的人物背景不是很了解.(我在想为什么教育局没发现课本上的是错的?)
4⃣️ 前文中提到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大禹的父亲就是鲧,因其治水并未达到效用,被舜杀掉,那么在这里的大禹治水就可以理解了.
5⃣️ 总结
问:大禹治水,大禹为何要治水?
答:不是他要治水,是舜的任命.
问:为何三过家门而不敢入?
答:因为他怕像鲧那样死呗
▶️所以……我还是先治理好水患,再回家吧,舜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没准还能被我的行为感动.
6⃣️ 开始说重点‼️(事关阴谋论)
请再看一遍这句话——
“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 “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杀父之仇与自身的痛苦显而易见.
鲧作为禹的父亲“因治水出了问题”而被杀…司马迁又紧接着写“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实在有种意味深长之感.(总感觉舜在针对鲧)
▶️ 治水这种重大工程,耗时耗力,本不会立即见效. 而鲧治水不利,似乎罪不致死…最多算是渎职.
那个时代,没有大型工程器械,人数并不多的先民们拿着简单的工具,去和洪水做斗争是什么样子,想想也知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是不?
那么由此看来,鲧是否另有原因不得而知,总之鲧成了政治牺牲品.
▶️ 穿插一下——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
认真阅读此句,我不知道尧是否给了舜这个随便杀人的权利,但我授予你“摄行天子之政”不意味着你就能跟我平起平坐,没经过我的准许就把我认命的人给杀了,请问你什么意思啊?(又或者是说舜杀害鲧本就是尧的默许呢?)
想说的是鲧被杀之事是在尧在位期间,尧与舜之间的关系是否是真的亲近又或者是互相利用就很值得怀疑了.
▶️ 回到原来的话题
鲧被舜杀害以后,舜让其子继续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敢入,除了怕死,仿佛又多了些微妙之处.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 这种好名声的塑造值得深思.(他的名声注定了它会受到拥戴)
▶️ 另外这个“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不敢”是禹真的不敢呢?还是想让舜知道我怕你,我不会威胁到你,你无需杀害我呢?
▶️ 或者这个不敢就是他装的!他的举动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我每次都!一定要!路过家门,我每次都不“敢”进去,都是因为你舜的残忍啊.
7⃣️【荀子·正论】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
我不管荀子说得是否正确,但是总有些无风不起浪之感.那么尧舜时代的禅让在这么看来似乎有些…明枪暗箭,成王败寇也说不定.
▶️【山海经】上记载,鲧治水其实挺有效果.
▶️【竹书纪年】上又说,舜囚尧,禹囚舜.
真真假假,因果循环罢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史记(第一卷)》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