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两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开始是学姐推荐来看的,看了第一篇,发现自己对此种类型的文章确实不感兴趣,但还是慢慢看下来了,真正迷上作者的文字是在记忆与印象里,因此还是简要说说自己的感受。
关于我与地坛(单篇)
这是既苦涩又沉重的一篇文,既不是黑暗中的一抹光,也不是破晓之后的黎明,作者拿起笔,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救赎吗?人唯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好好活着,但是,想要活着和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两码事。就像作者说的,怕活不等于不想活。人,确实是欲望。无欲则刚?可想要刚难道不是一种欲吗。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上天给予的休要埋怨,但是自己不努力,无人可帮。
母爱之伟大,就连成功了,也无人可分享,最想要感到自豪的那个人,世上最痛苦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珍惜还在身边的那些人,感谢自己如今还未体会到那痛苦。
关于其他篇章以及总的看法
文字来源于生活,最后的扶轮问路也是为自己解疑答惑了,作者虽是残疾却还是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扩展自己视野,充实自己灵魂,因此,读完全书,一种文字是有灵性的感觉油然而生,只有虽然生活给他疼痛,但他仍然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
这是与生命的对话,在历经病痛之后,什么都不能打败作者了,当然包括死亡,生与死,活着与活的更好,这都是人对于存在的思考与追求,而作者的体会显然更具感染力,因此也更为深刻,因为没有真正近距离感受死亡的人是不能有如此发人深省的感悟的。
除此之外,整本书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赞颂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母亲逝世的追悔莫及,催人泪下,让人不由联想起自己的亲人。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记忆与印象中描述了很多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回忆,如同身临其境,散文般的语言,内容却饶有趣味,而文革时期的无奈与人性也跃然纸上,那个年代的悲伤也令让我情不自禁的落泪。而关于童年的描写也让我这个95后深深的羡慕着,恨自己的童年是那么平淡无奇,并无多少回忆之处。
总之,优美的词句,真实的故事,对于人生的思考等等等等构成了这本书,具有可读性,而排比句与散文般的语言,同时让它具有很高的朗读性。对于命运的叩问,对于生活的不屈更是让它有了升华。
值得用心去感受。
#好书推荐# #读书打卡#
「我与地坛」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在这拥挤的大城市中 有一处安静的庭院永远在哪里等着你的光顾 像是上帝赠给你的福祉 读《我与地坛》 生活中的那些坎坷与挫折渺小得不值得被提起 孩提时期 我们总会好奇地询问我们是怎么来了 家长们羞于回答 往往都是避让着 等到自己步入校园 走进社会 遭遇白眼 冷漠 背叛 我们不禁问自己 为什么活着 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毕竟哲学家都是花费一生去探寻的) 只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催促自己前进 思考也被搁置了 从呱呱落地之日起 我们便一步一步迈向死亡 这是不可避免 也是无法改变的 活着又是为了什么呢——欲望 因为总想让自己的人生添点色彩 体验一些新鲜事物 爱情 亲情 友情 价值感等 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力量与魅力 这些又刺激着我们更高的追求 生命只此一回 机会难得 当然得精彩活一回
但是 往前赶的时候 不要忘记了身后默默牵挂着你的人
文中关于母亲的描述 史铁生很克制 也尽量含蓄 自己还是没忍住泪水 在地坛里 作者苦恼 压抑 悲愤 他质问上帝 为什么早早地带走我的母亲 上帝说 她太苦了 我看不下去了 还是带她走吧 是呀 作者在最该肆意奔跑的年纪失去了双腿 这份痛母亲懂得 却又无能为力 知道孩子需要独处的空间 便不去打搅他 自己一个人偷偷抹眼泪 心里是有多少无处诉说的痛苦 带着这种心境该要如何生活 上帝也许是对的 母亲说带我们来到这世界上的人 是我们永远的守卫者 我们却总是不知感恩 仗着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 便抱怨她不懂自己 你又有何资格 你今日的一切是谁给你的 年龄大了 已经不再好意思说妈妈 我想你 我爱你之类的话 回家的时候 只需要说一句 妈妈 我想吃你做的饭了 妈妈 我给你揉揉肩吧 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与地坛」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