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读后感_1400字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读后感1400字

因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被举世公认为一个大国。但大国与强国,或者说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其中,科技水平,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实力如何,是其国家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今天的日本可以视为经济强国,但还远称不上是一个有着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它曾经凭借着甲午海战击败中国,对马海战击败俄国,两场战役打出了近代世界史上第一个“黄种人唱主角”的地区政治秩序新格局。它可以称为大国、强国?也许吧!但也仅仅局限于东北亚地区,参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东北亚牵制俄国,骚扰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其后以战胜国的身份从巴黎和会上分一杯羹,看似强大得很了。但客观得说,当时的日本军事力量仍是采购大型武器装备为主,研制跟踪为突破口,小型武器自制仿制成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格局。二战期间,以“大和号”为典型代表的大型水面舰队一度称霸西太平洋,然而综合国力的短板仍然决定了它只能采取偷袭、奇袭的作战方法侥幸险胜一局,终败于整场,以广岛和长崎两枚原子弹,教育了日本和全世界,高技术武器能够在大规模全面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世界历史中,中国曾经是一个让过去和今天的人们时常挂在嘴边、写入文字、记在心里的辉煌文化体,她所创造的许多事物至今仍然在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影响世界。然而中国的优势是大,劣势似乎也是太大。大明王朝和大清帝国持续数百年的固步自封和唯我独尊,错失了世界变革的大进程,偏离了世界发展的主线。“温水煮蛤蟆”,这一效应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帝国的炮舰外交第一次“震动”了大清帝国的皇上和子民。末位淘汰这一机制适用于世界政治格局,中国曾经一度面临着被分裂、被淘汰乃至消亡的危局。
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中有两位邓先生让我由衷钦佩,一位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另一位创造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奇迹,耗尽毕生的心力实现了战略武器发展与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同步甚至部分超越。(邓-于模式的氢弹设计方案造就了全世界唯一可以长期存储的氢弹,为中国所独有。)他们都是创造奇迹的伟大人物,这其中,又以稼先先生的事迹更为引人关注。他平凡而伟大、孤独而富有、沉默而辉煌。个人事迹见诸报端,往往只露出一鳞片爪;但他承担的任务和使命,却使得海内外华人和世界或激动或震动,其业绩足以彪炳史册。
邓稼先先生与杨振宁是相交半世纪的好友,二人都是物理学的大家。奇怪的是,今天我们仍然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着邓稼先先生,却抱着娱乐的心理看待杨振宁和翁帆的跨代恋。幼年时期读过一本书,书名不记得了,讲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那时幼小的心灵以这两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而骄傲自豪。后来知道了杨教授的岳父是大战犯杜聿明,知道他首次回国的几个要求;再后来就是老杨和翁帆的82-28定律,最近总是看到围绕他的遗产分割如何如何?大众都是以娱乐的心态在谈论和揣摩着杨老,而邓先生似乎已遗忘在历史的记录中。直到我看到这本书。
哩哩啦啦写了许多,消磨我在等待的时间。作为后人,没有资格评价前人,但作为后人,可以从前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学到点什么,我想学到了还要懂得如何做到,也许这就是阅读带给我的最大裨益。
聊以记之,悼念邓先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