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读后感_1600字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读后感1600字

“淹没在历史中的女性,藏掖在尘埃下的往事。记忆如碎梦烟花,一鳞半爪,拼不出一句当年。”
文笔一般,像初高中生写的,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并未能将故事讲的深刻有内涵,细节描写太欠缺,明明是人物传记,却非常平面,人物并没有立体感,作者只是非常泛泛的、匆匆说完了故事,列完了生平。有的甚至描摹配角的文笔多过主角,有点买椟还珠了。
比如赵四小姐一章,描写她与张学良的相遇相知,作者是这么表达的:“情之为事,总须是刀遇见了鞘,船遇见了水,烈火遇见了干柴,歌声遇见了耳朵,赵四小姐遇见了张少帅....” 一股网络时代的微博段子手气息,毫无书卷深沉味。
在胡蝶那章中,她与初恋最终对簿公堂,作者先说胡蝶为了她7年的爱情要讨个说法,后面没过几行变成了5年爱情,这么简单的数学错误或者说逻辑错误竟然都能出现?按照作者提供的时间资料,他俩于1927年订婚,1930年胡蝶状告林雪怀,一共三年婚姻,就算加上1925年两人初相识到1927年订婚前这两年时间(况且他俩并不是在1925年一见面就互生情谊的),也不过5年时光,何来的7年爱情之说?这作者写人物传记,却连这种最基本的时间线都没有理清楚,让人难以肯定其专业水平。
在描述胡蝶与其第二任丈夫潘有声的故事中,从未提及他们有过一儿半女,但却在两人经历逃难与分离后、在上海老宅再见之时,说到:“逃脱了戴笠的魔抓,与丈夫和孩子重逢....”什么?丈夫和孩子?什么时候有的孩子?这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之前丝毫未曾提及?戴笠软禁胡蝶的三年里,她的孩子们呢?潘有声被支配去云南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呢?好无头绪莫名其妙地冒出来了孩子,也不知道是男是女,也不说是几个孩子。
最后,描写她去世之后骨灰安葬在她最爱的亲人旁边,这亲人是谁?是一个还是多个?是父母还是丈夫还是兄弟姐妹?是在她去世的温哥华还是把骨灰带回了故乡上海?还是她后来居住的香港?这文章丝毫经不起提问和逻辑推敲。
阮玲玉那章更是脱离主线,不讲解阮玲玉是如何从阮凤根一步步成名,成为电影明星阮玲玉的,描写她那不争气的“二世祖”男人们倒是废了不少笔墨。作者有句评价张达民的话倒是挺妙,“任由他软饭吃得心旷神怡,做无赖做的肆无忌惮”。这般的形容比喻还真是别出心裁也确实恰到好处!
读到张爱玲的时候,作者有几句话还真是触动了我:“她洞察幽微,洞若关火,一应猥琐可笑可怜之处总逃不出她的眼睛,再体面光鲜的爱情也能让她看到尴尬之处。她体贴女人,更了解男人。她看男人看到骨子里,她本是不该爱错人的,偏偏就爱错了。”读过张爱玲不少书,由她的文章便能看出她的确是一个能一眼看穿别人、评价一针见血的人,单凭她形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话语就能感受到她理智冷静到近乎冷漠的那一面。
宋美龄一章,作者说她以“第一夫人”的身份跨越了三个世纪,这也太荒谬了吧?!从她1897年出生至今也不过一百多年,距她1928年训政时期第一次享有“第一夫人”的头衔至今,更是不足百年,顶多说她跨越两个世纪,这作者怎么算的跨越三个世纪了呢?难道她从生下来就开始被称作“第一夫人”吗?
小凤仙那章也是如此,后面说小凤仙离开了她的云吉班云云,可是作者在前文从未提及小凤仙的云吉班,也从未解释过云吉班是什么,就突然的说她离开云吉班。这是期望读者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在来读这本书吗?其次,作者明显在前文说到在蔡锷死后,关于小凤仙的生死,世人都没有确切答案,可是在后问中却说她去了天津,又与梁先生相遇相爱,让人读得一头雾水。
文章中多次使用“据说”、“传说”这样的模糊原始资料来源的词语。作为传记文学,不去考证一手、二手资料,却用这种含糊不清如道听途说般的转述,实在难以取信于读者。
作者时而涌出的只言片语也能让人觉到她言语之妙,比如:“我们这一生,都会爱错人,可能会悔恨,更有可能,待时间拉上距离打上柔光,再不堪的人与事也成了明信片上的平面风景,看上去挺美。”只是这样美丽动人的文字在整本书中占的比例太少太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老上海的那些名女人》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