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_1700字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1700字

以前总以为《战国策》是一本很厚的书,今天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并不厚,倒薄,对每个国家的事迹记录也特别苛刻。每个人物总在他们最美的时候出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本书才能集精华于一身,流传至今吧!

我是本着寻找先秦思想来看这本书的,然而这更多的是一本关于杀戮关于智慧的书,思想哲学之类的东西只能远远的埋在人物的深处。毕竟对于这样一本书来说,思想和哲学便显得是那么的不入流,正如苏秦对燕王说的: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况且讲信义道德的品行,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

我想这本书里最精髓的莫过于那八个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是易经里遁卦的卦辞)讲的是一种知进退处世智慧。本书里处处是这种智慧,也很干净,没有道德的污染,毕竟礼坏乐崩。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分析战国每个国家的格局,把赌注最后压在秦质子身上,从而获得了权臣的地位,我想在权利和地位上他是最牛的一个吧!然而,读过《吕氏春秋》的人才会正真的发现,吕不韦其实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我想这正是他能有奇货可居,这种思维的独特见地吧!

相比之下,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显得独树一帜,张仪我喜欢用自信来评价他,他不管走到哪,都是一股容不下别人讲道理的姿态,而他的目的都很简单,我要我要的东西!张仪的自信是一种不死即生的自信:“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那就请大王砍下我的头,在全国各地轮流示众,以惩戒那些为君主谋划而不尽忠的臣子)当然他的才能也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在他的滔滔不绝的言辞之间若隐若现。

再者,苏秦就没能有张仪这样的自信。然而他却比张仪多了一份夹缝丛生的智慧,苏秦是一个特别有上进心的人,即使在燕国的地位再高,看到燕王安于现状之后,也会一声不响的离去,不是你对我不够好,也不是我不喜欢你,是我看不到希望。苏秦就是这样一个果敢的人,对待金钱地位也没那么高尚就是觉得:“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唉!一个人如果穷困落魄,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然而一旦富贵显赫之后,亲戚朋友都畏惧他。由此可见,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权势和富贵怎么能忽视不顾呢!)因此,苏秦更是一个活得现实的人,更富有生活斗志的人。

其次,黄歇更是喜欢,可能受《芈月传》的影响吧!到觉得黄歇是一个多情且才华横溢的才子,然而此刻我却觉得一切倒不那么重要了,对黄歇更多了一份敬佩的情怀,在楚弱秦强的面前提出:远攻近交的策略(共同的敌人才是最大的敌人)。更显得不那么低微卑贱,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然而黄歇却能以能以更大的格局让强秦折服,我想这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拥有更大的世界观,总好过井底之蛙的半边天。

有时候看开人生,也是一种淡然,应候一个处世安然的君子,从不纠结:“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我当初本来没儿子,没儿子时并不难过;现在儿子死了等于恢复没儿子时的原状,我为什么难过呢?)然而,谁又能真正的拿的起放的下呢?也许正是因为应候深深的懂得人性深处,才能想到用金钱的方式去击垮一群,乱世求存的人吧!其实他更是一个懂得在人生最美的时候退场的人,在蔡泽的一席话:“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人的一生真正能有几个能完完整整不该初心的离场呢?也许在最美的年纪离开,才能真正是笑着离场吧!

…………

‘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果子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及根本;扩大封邑面积会危及到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削弱君王权威。)当范眦一席话说与秦昭王后,秦昭王果断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每当看到这一段的时,总忍不住感叹:兔死狗亨,鸟尽弓藏。也许正是这样的残忍的血淋淋的战国,才使得一个又一个的的人物出场又被另一个给取代吧!

《战国策》看完了!虽然知识自己知识太浅无法撼动这本巨作,但书里的一点一滴足以令我更改。

感谢与这本书的邂逅,而不是生在那个时代,不然以我的智商,连当个炮灰都不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