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900字
【遵守自然与社会法则需要回归中和之道】
古典封建社会皇帝、王爷意识下的君主自由,凌驾于社会法则之上,也是孔子倡导的平天下修身行为的变种,平天下就是破坏天下的旧有法则,依据君主的爱好或权力,施用不同的封建王法!
当下,中美贸易冲突的核心实质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实质是帝国主义的资本属性决定了美国霸权行为!
孔子学院在美国为什么不受欢迎了?美国人搞明白了孔子学说的核心理念了吗?特朗普搞懂了“平天下的零和博弈”吗?
孔子在《大学·中庸》篇章中用递进的方法阐述的治国、平天下的核心价值观,君王有仁德与无仁德的结果就是零和博弈!失去仁德的“治国平天下”就是推翻原有的社会法则,再依据新的君王意愿建立新的天下规则!
《中庸·大学》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译文】
因此,国君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有了德,就会拥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拥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富;有了财富,国家就有开支。
德是树的根本,财是树的枝梢。 如果国君在表面讲道德,而实际内心重财富,那么民众就会相互争利,抢夺财富之事就会发生。
所以,财富聚集在君王,平民百姓就会离散。财富散落在民间,民众就会归附在君王的周围。
因此,君王每一政令违背正理公布出去,必将遭到平民的违背正理的抵抗;财富不依据道理肆意搜刮而来,最终也会被别人用违背道理的手段掠夺而去(反复的出现平天下的混沌)。
美国资本主义的资本性质是少数人的二八定律,中国社会主义的资本性质是多数人的普世法则;无论是中国的天帝,还是西方的上帝,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这一人类命运共同普世价值观--道德与怜悯。
--赵妙幢 真志子 中和之道札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