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腾飞说世界史上(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读后感900字
引用一下其他人关于易中天和袁腾飞的简单比对
简单的对比易中天和袁腾飞的历史水平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二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易中天本身是文学教授,主攻的方向是美学。即便是在读历史的时候,他的主要的侧重也是“人”而不是“事”,比如《品人录》、《读城记》,尤其是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最为出色地地方是成功的复活了曹操的奸雄本色,而不是把历史事件本身讲的有多么清晰。与易中天相比,后来的许多讲历史的,虽然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重点还是在讲“事”。
跟袁腾飞相比,易中天最明显的不同是他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虽然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易中天有三点极为突出的优点:第一,言必有依,论必有据,如无史料可查则不说,在《品三国》里经常可以听到易中天分析一个问题时说”A这样认为,B这样认为,C这样认为,我这样认为”;
第二,考据与甄别的能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易中天当年在小学上没少下功夫,对于某些存疑的问题,易中天的做法通常是罗列史料与观点,供读者自己甄别;
第三,独抒己见,在某些问题上易中天明确提出自己不认同的观点,然后阐发自己的论证。总之,或许易中天在历史方面的水平不如专业历史教授,但至少在结构和逻辑上是禁得住质疑的。
百家讲坛主讲人的主要来源是高校和社科系统,早期的纪连海和后期的袁腾飞是少数的以中学教师的身份进入《百家讲坛》的。无论是纪连海还是袁腾飞,他们的讲课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中学历史教师的风格。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试,只需要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即可,有了多余的时间说两个故事补充一下就差不多了。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并不存在深入研究的压力,每一年所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工作20年,也不过是把历史教材重新讲了20遍。他们俩都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只学习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但在教学中他们又不需要去思考考据、论证的问题以及观点的对错——因为中学历史教材就是考试的指挥棒,即便有错误,也是没错误。所以,如果仅仅是讲历史课本,没有任何问题,一旦超脱出这个范围,就变得疏漏百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袁腾飞说世界史上(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