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最知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多年来深受学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推崇!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这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移世易,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乡土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费老的《乡土中国》,是最知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用十四章论述,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乡土本色——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乡村里的人口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下去,不太有变动。所以乡土社会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文字下乡——1、语言就像是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是漏不过去的。2、若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乡下人不识字,果真识字能力不及人吗?再论文字下乡——阻隔有两大方面,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还有社会的世代之隔。差序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所以社会关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因此,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网中,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 “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的出发点。家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男女有别——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共同生活来维系,社会的联系熟习,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礼治秩序——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做得对,对是合式的意思。无讼——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权力,而在良心。无为政治——从社会合作着眼,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社会分工使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长老统治——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当一个社会没有一套认同的规范,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就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血缘和地缘——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名实的分离——社会变迁发生在旧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从欲望到需要——人类对于自己行为可以控制,人类在取舍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乡土中国》谈到乡土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乡土社会,是多数人不识字的礼制社会,是遵循血缘和地缘的宗法制社会,更是无讼无为,逆来顺受,在欲望和需求中辛苦挣扎,有原始风貌的基层不发达社会。
「乡土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开篇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愚”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成里人认为他“愚”,城里人对于农耕知识不懂装懂,乡下人也可以认为他“愚”,文字难以传入乡下是环境所致,农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间的交流。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就可以将想表达的表达的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城市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组成的圈,不能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应付。于是,“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jpg先生还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结构,就如一个石头丢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涟漪,以己为中心,人脉由权利和财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远处的波纹浅,关系也薄。但涟漪的范围大,到哪都想找点关系。所以说中国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团结意识。先生见解独到,比喻生动,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当时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如男女有别,长老秩序,礼治秩序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书中的大多数提出的问题如今都不复存在,但书中许多描述如今又可以引出不同的感受。先生在书中提到自己出国留学时奶妈给他包了一包乡土,水土不服时可以给饭菜里放些。让我想到表妹出国时带了一盆花,我嫌麻烦,花在哪都可以买。她告诉我“重要的不是花,是这盆土,走到哪看到这一盆土,都会觉得心安。”这大概就是如今乡土的魅力吧,乡土还是那孕育生命的乡土,中国不再是那个风雨飘摇的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乡土中国」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