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800字
第一次读《坛经》
惠能的故事感觉多少有点戏剧化演绎的加工,但剥去故事的外衣。思想性的内容非常精彩。
体悟
1,佛性就是觉性,一双向内看的眼睛。即觉即现,即障即蒙尘。换一句接地气的话“这一秒我觉察我就是佛,下一秒我又随波逐流了,我就是凡夫”
2,空。指的是任何事物矛盾、发展、辩证的另一面。“色”就是当下直观感知,是有漏的,在时间尺度下,色+空=圆满。
3,着相=执着 指之沉醉在事物当下显现的那一面,并认为它是永恒的静止的。
不执着=不着相 多几个视角思考和观察同一事物
“着相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心为啥乱?因为片面,因为着相。着相片面就会觉得事物变化杂乱无章 就会感到“ 无常”,没安全感。但“无常”本平常,如果知道生死本身就是一回事儿,所以大大方方的贪生怕死,也坦坦荡荡的面对无常。(这个太难了,我还做不到,可能是还不够贪生怕死[呲牙])
4,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现代科技和社会进步的方向都是通过对世界的改造放大“我”,让寿命延长,让疾病控制,让生活更舒服,让人们更简单廉价的快乐
很多人说佛教讲向内求 不要向外求。我觉得,既然都“无我”了,还分啥内外?内求没毛病,外求没毛病!求,没毛病!不求也没毛病!
外求是佛,“外求佛”看到自己的贪生怕死好逸恶劳,顶礼它、膜拜他,所以发展科技,让生活越来越舒服,安全,
“内求佛”,发现即使再努力,自己终难逃一死,于是练习在生死上方看到生死。
想起《三体》里最后宇宙热寂后进入新的生死轮回,宇宙都难逃一死,何况是人。
话说回来,如何知行合一练习用“心眼”看待世界,和“无我”的一面?
1,多做善事。用慈悲的心态看待世界和人类(最好也包括动物们)
2保持对自己的觉察并始终贯穿正念。
3,静以修身 简以养德。
通过降低信息量 练习觉察和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国学经典)》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