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古早味》读后感1000字
“古早味”,最早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一个词。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词跨出了它的地域界线,开始了它的全国之旅。“古”,年代久远;“早”,早年、早先。不管是“古”还是“早”都是和历史,和传统有着密切关联的。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古早味”这个词,是一家蛋糕店的店名,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理解了这家店糕点的意义所在。
我想当然的以为,既然“古早味”是一种怀旧的、记忆中的味道,那么这本书的内容无非就是一本介绍经年美食的书了。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无法随手拿起简简单单翻阅两三下的书——一经拿起总会有吸引我目光“驻足”停留的地方,或是一句话,或是一段故事……
在一本书里可以读到许多作者的亲身故事,他们都是各个行业的翘楚,可谓是一桩美事。这些作者包括《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董克平,他分享对于美食的独特情感;来自香港的华语作家回顾港式老派头;作家崔曼莉对于提笔练字与生活之道的参悟;常年旅居意大利的年轻摄影师沉白白眼中米兰的异国情调;不丹籍人文摄影师对玄奘千里之行的探讨;更有来自60、70、80、90跨世代的朋友分享他们眼中的爱情、家风、诗歌、戏曲、时光、手作……
对我来说,所谓的“古早味”其实无法仅仅作为一种食物而单独存在,它总是要伴随着一些古早或不古早的美好回忆,你咀嚼着令人回味的小吃,也咀嚼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食物,可以成为绵长记忆里的一种寄托。而且,很容易得到共鸣。
在时间的焦虑中慢下来,体味真正沉淀在琴棋书画里的生活本然是奢侈的愿景。
时下特别是年轻人,好像不抓紧时间是件可耻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没有抓紧时间,所以才焦虑;是因为我们焦虑了,时间才没有抓住。
其实新的总会变旧,就像我们都会变老。与人的际遇是缘分,与物的际遇又何尝不是呢?Vintage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我们并不拥有它,不过是它漫长生命轨迹中的一任伴侣。没有什么能更好地诠释“物是人非”这个词。然而每一段缘分,又成为Vintage的一部分,和所有的黯淡、磨损,过时又重新时髦一样,吸引着为它而来的人。不完美与不拥有,是它最大的魅力。
是啊,这一生我们曾经真正拥有过什么呢?惟愿在似水流年里,物质上的留不住可以无所谓。却还是奢求得到一丝一缕如清风般的爱,来慰藉这份“活着”。
我慢慢的读着这本书,在读得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古早味”给我们带来的力量,还有一份属于它们特有的魅力。“古早味”在生长,从容淡定的生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古早味》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