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1600字
这本书实在是太有用了,改变了我这段时间的低沉消极否定自己的情绪。
简单说一下,它最重要的方法:
每遇到令自己不快的事,按ABCDE的方式记录下来,多次反复练习后,将在你脑海形成习惯性反射思维。
A:陈述事件(客观、不带评价)
B:我的想法(我对事件的解说)
[如果你能改变B(你的想法,你对不好的事的解释),C(后果)也会跟着改变。而B、C的区别在于,
C会随着B的改变而改变,想法改变结局。]
C:我的心情+行动(后果)
——从D开始,就是转变你的思维,把消极转为乐观的想法。
D:反驳我(悲观)的想法
[使你的反驳更令人信服的4大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证据
●其他可能性
●暗示(即使想法是对的,那又怎样?这并不表示⋯⋯(某负面标签或定义)而这代表是否真实并不重要。)
●用处(这些想法是否有破坏性?若没有好处,就不用管你的想法,直接反驳。)
1.当你必须做一件事时,你不要问自己“这个想法对吗?”而是问“现在想这个对我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选用转移注意的方法。
2.详细列出可以改变这种情境的方法。
第一,找一个可以改变这个批评的方法,“我知道怎么做能帮助我提高能力”或是“我应该再细心些”。
第二,你要让你的想法不那么具有普遍性,“只是这件事没办好而已”。
第三,你不要怪罪自己,你可以想“老板今天心情不好”“我的工作期限太紧了”。
如果你能在自我反省时很习惯地从这三点去想,那么不如意的事就会变成你成功的跳板。
E:反驳后的激发感(反驳后,想法和行动,有哪些变化?)
使用完这些方法后,你会发现整个人都乐观许多,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些糟糕,所有的事只是“暂时性、特定性,以及外在化”。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消失,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在美国的现代历史中,这两者同时发生,这也解释了抑郁症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习得性无助。
因为在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他们只关注个人,强调个人控制,对自我的关注,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不再重视其他东西,而当个人遭遇不幸时,社会是冷漠,袖手旁观的,他不能从社会得到任何安慰。
相反,一个比较“原始”的社会: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卡鲁里(Kaluli)当卡鲁里人饲养的猪跑掉时,这个人会很伤心,但是族人会再给他一头猪,这个损失会由全族人共同承担,所以他的无助不会升级成无望,他的损失也不会扩大成绝望。这样的原始社会,并没有让心理人类学家发现有一宗类似文明世界的抑郁症。
故此,想解决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薄弱的方法,也有两种:
1. 增加公共意识来平衡自我和团体的关系
2. 运用习得性乐观
例如:
1.你可以选你感兴趣的慈善领域,登个广告说你有若干美元要捐献,请符合你条件的人前来申请。你要亲自面谈,把钱给出去,并确定这笔钱能达到你的目的。
2.放弃一些享乐行为,例如一周下一次馆子,每个星期二的晚上租录影带来看,周末去打猎,下班回家打电子游戏,或是周末去逛街等。把这个时间(相当于一周有一个晚上)用于从事一件对团体、社区有利的活动,如帮助志愿者做晚饭给流浪者吃、帮助社区小学做公益宣传、拜访爱滋病患者、清扫街道、为你的母校募款等。
许多有经验的志愿者都发现,他们反而从这些工作中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跟那些垂死的病人接触反而激起了他们自己生命的火花。
如果你为社区、为团体服务得够久的话,你就会找到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自我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不容易抑郁,也变得不容易得感冒,你越来越喜欢参加团体的活动而不喜欢关起门来独乐乐。更重要的是,你心灵中的那块空虚,那个个人主义所滋养的无意义感会被填得满满的。
最后,章末要说的是,乐观对我们有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须为乐观的好处付出代价:不切实际的美好幻境,或者薄弱的责任感。
在认为乐观对你更有益,乐观会使你获得更高成就或更健康时去用它,在你认为需要有清晰的判断时不去用它。这样才不会被乐观驱使,而偏离正常轨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