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读后感1400字
这本书质量有所下降,一是因为作者的军国主义倾向愈发明显,并且在描述的时候明显倾向于罗马,并不十分客观公正。但是比较系统,可读性较强是这本书的核心优点。
谈谈这本书中的核心人物,我想聊聊格拉古兄弟。尽管马略,苏拉和庞培的当时和现在的影响力远大于他们,但是我觉得前三者是枭雄,而历史上枭雄很多。
后世很多研究者在分析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的原因时,将其归结为“过于超前”。的确,人是关注短期行为的动物,超越大多数人认识水平的改革不容易成功。意大利学者马基雅弗利有一句名言:“没有武力做后盾的先行者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他这一思想的例证之一即是格拉古兄弟。实际上,他的观点在70年后被用武力做后盾,即拥有可以强制国家机器按照自己的意图运作的恺撒所证实。
格拉古兄弟的失败,不仅因为他们失去了民众的支持,还因为他们与元老院中的开明派也离心离德。为什么这些有识之士也会与他们分道扬镳呢?苏拉在他的改革中异常坚决地削减护民官的权力,而且与苏拉同样信奉共和制的西塞罗,对格拉古兄弟也有过严厉的批评。后世对于格拉古兄弟的评价,在共和时期很差,到了帝政时代又好起来。为什么?
护民官是平民阶级的代表,如果其势力过于强大,有识之士就会产生元老院主导的罗马式共和政体会被摧毁的恐惧。每当贵族与平民的抗争白热化之际,罗马人极度担心会出现两个政府,这种对于国家分裂的恐惧,达到近乎神经质的地步。为此,尽力将开放给平民的职务——护民官的获选者拉进元老院内,就是希望他不要与元老院对抗。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们,即使赞成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内容,也不赞成兄弟二人推进改革的方式。如果由执政官或监察官提出改革,再怎么着也是寡头政治下的共和政体“体制内”的改革。
帝政时代对格拉古兄弟评价提高,是因为共和政体下人们对体制崩溃的那种担心,与帝政时代的人们无关,而格拉古兄弟为官清廉无私,自然值得赞赏。
由此我又想到的问题是,格拉古兄弟不是作为执政官或监察官,而是以护民官的身份进行的改革,岂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了么?
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的罗马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一点就连体制内的人士也明白。但是,对改革的尝试,在当时元老院的体制框架内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说是因为,僵化的元老院欠缺对现状灵活处置的治理能力。
共和制罗马的兴盛,非一人英雄之力,乃国家体制之功。在国家治理模式上,形成了不断试错不断完善的良性机制,可以说是罗马版的摸着石头过河。既然国家兴盛不靠个人而是靠体制,国家陷入“迷茫”状态,也不是哪个人能力衰竭,显然是国家赖以运行的体制出了问题。格拉古兄弟自身也许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在护民官职位上发动的改革,是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唯一超出元老院范围、站在社会的立场上进行的改革。他们留给后人的,是对元老院主导的共和政体的深深质疑。
提比利乌斯·格拉古担任护民官职位只有7个月,盖乌斯·格拉古也不过2年,尽管在位时间短暂,尽管在位期间两兄弟实行的改革措施大都无疾而终,但对于行将结束一路高歌猛进的繁华时代、走向新的历史时期的罗马来说,格拉古兄弟起到了有转折意味的路标和里程碑的作用。
这就是格拉古兄弟在罗马历史上的存在理由。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两兄弟去世后,罗马人的路途尽管曲折反复,但最终还是沿着两兄弟所立路标指示的道路行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