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包括中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和《我的阴阳两界》等。
「黄金时代」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10.1本来想看城市规划原理的,一早健身完到咖啡馆吃了个沙拉然后跟夏日约群里和几个人聊了会儿天儿,天气太好,温暖明媚,看不进枯燥的满满知识点的书,随手翻起了微信读书里黄金时代,然后竟然看完了…… (仅黄金时代这一篇)这本书在我过去十年中无数次起头,对开头最熟,“我二十一岁时,在云南插队。陈清扬当时二十六岁”,熟悉的程度堪比“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上开驶着” 和“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 ,然而我以前拿它当小黄书看,觉得写的粗俗无聊,强凹逻辑,多次放弃....然而并不觉得遗憾,我之前看也真未必能懂,而今一口气看下来,酣畅淋漓,哭了好几次,几点感受1)陈清扬真坦荡 2)王小波写爱情真妙 3)那个时代真荒诞 4)王小波骂人很北京。看完黄金时代才觉得爱情写到深处,不言一语,内心戏都是回避,彼此试探不可说破,打着时间差,肉搏之中玩着心理游戏。 爱到深处是孤独啊。再哭一次。王小波对后面北京文学很有影响,现在比较直观体会的就是后来的京味的都市轻喜剧,比如奋斗、北京青年,能看到京骂溯源,拐着弯的骂,很有逻辑的怼,看到后来北京的一些演员说话都是那感觉,比如说我最近的新宠潘粤明,透着不吝的劲儿,慢条斯理的,冷冷的,混混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市井智慧。也有比如文章,海清在屏幕里故意向京味靠拢,尽管他们都不是北京人。跑题儿了。反正想说,王小波的牛逼之处就是对现在依然有似隐似现的影响,对,他很北京。王二就是挺典型的北京文青,不争不抢,满脑子精虫,质疑现实世界的逻辑。 也胆小,也自卑,在自个的世界里活的如鱼得水的,在现实的世界里灰头土脸的。胯下的英雄,逻辑的巨人,生活的残废。他确实配不上陈清扬。他像我身边的朋友,我见过,很多人都有他身上的一点两点,很好很善良。先写到这,改日再更。
「黄金时代」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第一次读黄金时代,还在念初中,印象中那个时间里社会上曾有过一段王小波热,而我并不懂为什么大家都去追捧一个长的这么丑的男人。那时候会把这本书当做启蒙读物来看,就像读贾平凹的废都一样,小说里露骨的描写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因为不懂,不曾经历,也就无从体会作者的真实思想。大学的时候,经常泡在图书馆,当然也就有机会接触更多王小波的作品。那时候,爱读书的同学们似乎都喜欢他的散文,尤其是那本沉默的大多数,被许多自命不凡的愤青奉为圭臬。其实说来,我也喜欢他的文字,散文小说一概接收。于是再一次的,我又读了他的代表作——黄金时代。却也依旧像是看热闹一样的围观,觉得描写的生活真是羡煞旁人。再后来,时间回到了两年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让我再次拿起这本书。这一次,我知道我想读的不是他所编织的故事,我想要从里面得到的,只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告慰。每天,身边都有很多事情接踵发生,也都有很多人匆匆走过。但不是每一天都是你的黄金时代,也不是每一个你恰好喜欢人都恰如其分的出现在你预设的剧本里。我越来越喜欢这本小说,越来越喜欢那简单的文字,幽默的表达,和质朴的描写。以至于,我斗胆仿照黄金时代写了一些故事,虽然写的不伦不类,但也算是给自己的黄金时代一个忠实的交代。还是喜欢那句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黄金时代」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