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形而上学之路:永不过时的康德与黑格尔》读后感_4000字

《形而上学之路:永不过时的康德与黑格尔》读后感4000字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但是行文非常轻松,故事比理论多,段子编得贼溜,一不小心就看完了。

1. 关于作者

作者林欣浩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将枯燥的哲学理论以最平白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初入哲学的人,不至于太过惶恐。网上关于作者的介绍不多,看到有一句貌似是他的自我介绍“喜欢读书,相信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都要遵守简单的逻辑,希望能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他写的哲学系列的几本书我都看过了,风格类似,第一次读的时候,总是惊喜连连,觉得受益匪浅。

但是网上关于作者的争议也挺多,因为并非科班出身,有人指出他描述的理论有失偏颇,大量段子集锦,像是百科汇总,作为一本书还是显得太轻浮了些。一向以逻辑严谨著称的西方哲学,凡是都要推理论证,被林欣浩以这样插科打诨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究们肯定是不答应的。

2. 为什么会读这本书?

说来有些气馁。上个月读完《人生的智慧》,信心暴增,自大的以为,西方哲学也不并是那么难读嘛!然后开始尝试叔本华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死磕完1/3,完全不知所云!因为叔本华思想主要继承自康德,所以我想,也许我应该从康德开始。不过康德的电子书不太容易找,于是先看了百科的介绍,关于\\三大批判\\的介绍就已经晦涩难懂了,再想想原著,只能望而却步。正面进攻暂不可行,还好可以通过别人的文字来了解他,找来找去,只有这本最容易读了。

3.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指导,首先给这本书分类明确这本书的主题。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书,主题是形而上学理论的进化之路,同时穿插了许多哲学家们的故事段子,提高了趣味性。

4. 这本书具体都说了什么?

本书很大一部分是由哲学家们的生平趣闻或者作者编的段子组成,这里我就全部略过了,主要介绍书中提到的各个哲学家的基本观点。

笛卡儿

这本书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荷兰的威廉因为反抗西班牙的侵略,奋起反抗,就要快成功的时候被刺客离奇刺杀。从而引出与荷兰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本书第一位哲学家笛卡尔。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开启了哲学的理性主义时代,把欧氏几何的系统应用到哲学研究上,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创了解析几何学、笛卡尔坐标系。他主张怀疑每一件事,由此推导出,“我思故我在”。笛卡儿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上帝的存在。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有一个完美实体――既上帝――必定存在。他是二元主义者,认为宇宙中共有两个不同的实体,即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唯我论

从二元论作者进而说到唯我论,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 “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作者说从二元论进一步可以得到唯我论,但实际上二元论与唯我论并没有什么关系,唯我论的代表马赫也是出现在200多年后的19世纪。

斯滨诺沙

笛卡尔的后继者斯滨诺沙,坚持理性主义。最重要的著作是《几何伦理学》,相信按照逻辑,可以从一些不用证明的公理出发,推演出宇宙和人生的本质。论证的形式虽然与笛卡尔相似,但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斯滨诺沙是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上帝”,也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类似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他主张必然论,宇宙中该发生的都会发生,未来和过去一样不可改变,希望和恐惧产生的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这点。这种观点对于正处于痛苦和灾难中的人们还有点安慰作用的,毕竟我们所受的苦与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苦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洛克

紧接着作者就谈到了理性主义的反对者,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洛克。作者还把理性主义比喻为高耸入云但根基不实的塔,而经验主义则相反,根实扎实,但只是零零碎碎的矮塔。作者进一步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延伸到,荷兰与英国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之后的英荷之间的海洋争霸战似乎都与此有关,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

作者对洛克的介绍非常简单,洛克是经验主义哲学的鼻祖,他认为除了逻辑学和数学之外的全部科学都是通过经验得到的,人没有天生的观念,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片“白纸”。实际上,洛克最著名的是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

1).反对世袭主义和君权神授,自然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独立的,没有人有权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

2) 政府契约论,政府必须是为保障绝大部分公民的权立而建立,如果政府只为少部分人谋利,人民就应该推翻重建政府。

3) 权力的制约与均衡,提倡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他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这些理论对于美国宪法及其独立宣言都有极大影响。

莱布尼兹

接着作者开始介绍“三大理性主义”的最后一位,莱布尼兹。与笛卡尔一样,莱布尼兹还是位伟大的数学家,创建了微积分和拓扑学,哲学观点是单子论。与斯滨诺沙相反,他认为实体是无限多的,每个实体都具有四个特征:不可分割性、封闭性、统有性和道德性。总的来说,也就是每个单子都是独立而且不可分割的,每个单子必然从某个角度包含了整个世界,有点类似我们现在细胞的概念了,每个细胞都不一样,但每个细胞所包含的DNA信息又基本一致。

机械唯物主义

由于牛顿的巨大影响,哲学又发展出了另一分支,机械唯物主义,也就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代表人物拉美特利曾宣布:“人是机器”,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这与《未来简史》中“人是算法”的理论不谋而合。由机械唯延伸而来的决定论似乎就更悲观,与斯滨诺沙的一元论也有些相似之处:“世界的规律早已存在,无论人们做什么都其实是早已注定的。”按照这种推论,人类的存在似乎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显然是不合常理,哲学家们也是不能接受的。

休谟

打破这一切是休谟,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但最开始是以历史学家而出名。休谟认为没有因果律,科学所证明的所谓的绝对规律也是不存在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决定论了。A与B总是先后发生,并不能证A与B就一定具有因果关系。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康德

到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都面临分崩离析,近代最伟大的人物康德出场了。因为康德的理论我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只好照搬书中作者的原话。在康德的哲学世界里,我们所有人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实只是一个表象的世界,世界真实的面貌我们永远也看不到。因果律是用来处理物自体的工具之一,科学只能用来研究表象的世界,无法用于物自体。物自体又是什么呢?我们自己的意识就是物自体。康德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呢?针对休谟的怀疑论,康德的解决办法是,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部分则可以理性把握,既没有破坏休谟的怀疑论,又让人类重新信任理性。其实,他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康德的世界观告诉我们,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是无法认识的,但我们只要安于在能认识的世界里生活就对了。

当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哲学的思想范围和深度远不止于此,只是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表述清楚,只希望借此机会能有所理解,增强阅读原著的信心。

黑格尔

黑格尔,被誉为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他的历史观是,世间万物的发展一定要符合绝对精神,历史不是人类创造的,也不是个别事件的堆砌,历史有自己必然的进程,我们人类只是历史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黑格尔的历史观后来被马克思批判断地继承了,他认为历史的进程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转、不可阻止的,但是可以预测的,最终必将通向共产主义。

5.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读此书之前,我对西方哲学懵懵懂懂,完全凭着兴趣而来,第一遍读完,简直神清气爽!原本以为晦涩难懂的西方哲学,竟然就着鸡汤如此愉悦的就喝完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梳理书中各个哲学理论的时候,发现我还是太天真了。这本书之所以容易读,是因为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西方哲学的发展定义了一条新的线索,中间穿插了大量奇闻趣事,读者很容易就迷失在了故事里,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哲学理论,而且每一个哲学理论的深度都远不止作者所介绍的那样。

另外,不太明白作者的书名为什么要加上康德与黑格尔。全书写康德与黑格尔的内容可能也就十分之一左右,形而上学之路也并未在康德与黑格尔之后结束,可能叫“西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之路”会更准确。

所以,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非常适合想要大概了解近代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理论发展史的读者。另外介绍一本非常棒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也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如果想继续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下一步应该可以读《西方哲学史》,然后再开始各个哲学家的经典著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形而上学之路:永不过时的康德与黑格尔》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