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经·坛经》读后感1200字
《金刚经》读后感: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大乘佛法。有所感得,亦只能属个人知见。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后秦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金刚”为最硬的金属,以金刚为譬喻表示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金刚经》能流传至今,可见其经意如金刚一样能摧毁人内心的贪嗔痴慢,虽日久弥深,却根治于人内心之中。“般若”为音译,意为智慧或最高智慧。“波罗蜜”亦为音译,意为彼岸或到达彼岸。 或许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可尚未了解一样事物,就批判一样事物,这样难道就不迷信吗?正如一杯水,尚未喝之前,有人告之曰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但这仅是他人断见,自己若未曾尝过,怎能妄加断言这水是酸甜苦辣呢?或许自己是一个对事物总是抱有好奇心的人,所以越是有争议的事情,就越想一探究竟。故而我翻开了这部年岁悠长的著作。心中偶有一感,千百年间,千万数人翻开这部经书,会不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怀。若有轮回,或许在轮回中,我就读过此经,所以便有亲切之感。 经文以须菩提问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为开篇。其实这个问题很明白,就好像我们问怎样才能成为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一样,怎么做,怎么用心呢?而佛的回答,想要降服其心,应无所住,即是不住贪嗔痴慢,使内心没有贪欲,嗔恚,愚痴,骄慢的想法。而常人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之难。只因我们常讲人之常情,常言谁人无悲欢喜乐,何须克制己欲?佛言不住,是不沉浸于悲欢喜乐。悲不悲极,喜无喜尽。情深不寿,但应寡欲淡味,才会福寿禄长。活在当下,然言及当下,当下又转瞬即逝。故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皆是无常变化。外境瞬息万变,对境不著心,不起念,即不生烦恼,自常受妙乐。此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欲望无尽,满足一个,就会有另一个,如此相续不断,何时才是尽头?自认为克服一个欲望远比满足一千个欲望要重要的多。何为迷人,只因不自知正是繁多纷杂的欲望,牵引着他们到达迷途岔口甚至是险境。不知回头是岸。 《金刚经》讲如何用心,且告诉众生不要执着于佛所讲的经文。佛经中有个故事叫盲人摸象。很久以前,有一国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众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象类何物?”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萝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从明眼人来看盲人是错的,但从盲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错。盲人摸象,只是各执己见。而我们作为迷人,总是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宛如坐井观天的青蛙,看到的有限,听到的有限,想到亦是有限,故而但凡做事,总是有缺憾,总是不圆满![爱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刚经·心经·坛经》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