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读后感1500字
1.影响饥饿感和饱腹感分别是位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和饱腹中枢;
2.虽然曾经有人成功挑战饥饿极限49天,但“人可以多久不吃饭”仍然是个谜;
3.原发性饮水行为是指由于体内缺水、出现口渴感而产生的饮水行为。而次发性饮水行为则是由于预料到机体在未来的时间内将会渴而产生的饮水行为。前者为人类对渴感的本能反应,后者则是一种经验习得行为;
4.摄食中枢是次发性饮水的重要脑中枢,而习得性进食行为是由脑高级部位的参与实现,其关键部位是与学习机制有关的前额叶皮层。
5.食欲与饥饿感不同,两者的差异表现在对食物的态度上。牵缠挂肚为食欲,只为填饱肚子为饥饿感。
6.人们对饮食的印象深受首因效应和末端效应的影响,就选择将喜欢的食物放在最开始吃或最后吃,可以追溯其生活态度和饮食健康习惯。
7.除了维持生存之外,饮食还能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甚至激发潜藏的智慧。
8.美食的光环效应可以改变人们的期望值,让品尝的人出现“认知偏差”。如美食起不同的名字,会让人对其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9.眼睛和耳朵是最品尝食物的。然而,真正将美食和劣质食物区分开来的却是鼻子和舌头。不管是嗅觉细胞还是味觉细胞,都直接与咽反射和呕吐反射相关联。
10.人大致可分为三类:“超级尝味者”、“味盲者”、“尝味者”。有些人偏食并非本意,很可能是因为其味觉太强,尝到某些食物里的苦味并产生抗拒。所以口味重的人都属于“超级尝味者”,由于对苦感更敏感,需要更重的咸味来掩盖掉。
11.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即使是挑食的孩子其自身内部也能自主合理选择饮食的种类,还能根据饥饿感和饱足感来完美调节自己的食量。
12.在记忆的形成过程中,气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能唤醒失忆人的记忆以及全面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13.人之所以最爱或最厌某些食物,关键的原因在于最初品尝某种食物时的感受。
14.偏爱甜食是人的天性,是由人体第4对染色体的T1R3基因决定,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对甜食的偏好反而会有所下降。
15.趋向甜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排斥苦味也是人的天性。因为在大自然中许多有毒物质都是苦的,这种天性能让人避免危险,但有时我们也需要进食苦味食物来医治疾病。
16.排斥苦味也有例外,例如巧克力和咖啡。因为巧克力有暂时抑郁忧郁情绪,使人产生快感,但长期吃巧克力让人们更抑郁,陷入吃巧克力的恶性循环。而人们对咖啡的喜爱除了它能暂时的驱走睡意并恢复精力,更多的是因为其背后的“咖啡文化”。
17.以前的生存经验,让人爱上重口味,但现代社会还是倡导多吃清淡食物。
18.在某些不愉快的情况下吃下的食物,或者因食物而小产生不愉快的经历,会让人对那种食物出现“味觉厌恶”。
19.一个人的饮食偏好会因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20.能改变饮食习惯的,除了周围的人影响之外,还有人们自己对食物的熟悉度。
21.有毒物质低质量下产生的刺激效应为“低剂量刺激效应”,吃太过干净的东西,会让人失去提高免疫力的机会。
22.酒后的行为基础并不一定是喝酒引起的,还有可能是人们对饮酒的期望作用,所以有些人在饮酒后能踏实工作,而有些人则丑态百出。
23.酒后的荒唐行为,有一半是人为的,而另一半就是酒精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24.吃饭时一心两用会影响人对进食的记忆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食物。
25.节食会让大脑对精神压力更敏感,从而更加渴求高热量食物。
26.人的消化系统对情绪变化非常敏感,消极情绪会干扰人的饮食选择,处于积极情绪中的人们更容易抵制不健康食物的诱惑。
27.人们在情绪下的带动下享用食物时,大多是不理智的,除非事先看到营养信息。
28.不要盲目听从专家们的建议,强行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