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的科学》读后感1000字
“天主教的忏悔习惯已经非常接近这一点了,但仍未完全承认自己的责任。即便刚开始承认这一点,其内在效果也是一种逐渐完善的成熟、谦恭和责任感,但是假如我们依然责怪反复无常的命运安排,那么我们既没有责任感,也不谦卑、成熟。
我们能在忍让中为实相提供的是谦逊,由此能使责任感保持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当前的境遇就是自我的反映;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谦卑独立。
无论是否看到了自己那永恒的本性,都试图去解放他的肉体。因此,假如他在冥想中看到了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不受生活事务缠绕,不为之所动,当他达到这种存在状态时,就会保持住这种明觉的意识。假如他看到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不受时间影响,那么他会让这种显相展现出耐心来。如果他看到自己内在的永恒本性是无私的,那么他会让执着于我的贪婪逐渐消失。以这种方式,他慢慢地开始表现出更多永恒不变的本性——不变的、无始无终的、无私的本性。
这就是修心之道——寻求与圣灵之间爱的纽带。因此,虔诚(Bhakti)就是建立这种爱的方式。此方式专为有备之人而设——他们那孤独的心灵深处正大声呼唤着请圣灵给予爱的拥抱,并且渴望着与圣灵结合。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信赖圣灵,或者已经对我们的生命奥秘,对我们的出处有了明确的概念。假如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源泉,就依然停留在无知的阶段,而且我们所有的信仰也都会被当成以无知为基础的信仰。
当我们承认之后,就会承诺一定要证实这一点。所有的生活目标,都是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后才实现的。那些不曾承诺去探索未知的人永远也不会走上这条道路。一个为承诺而献身的人甚至会放弃对生命的执着,以了解究竟会走向何方。
由此,人们开始让自己承认并了解自我的无知。
接下来我们开始体验自己。众所周知,自我的成长是由未知的力量促成的,并非通过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努力在人们承诺避免违背内在发展时,只能作为一种援助。这样,成长过程才能持续、不受打扰地独自进行下去。随后,人们才会超越自我,成为生命凸现的重要工具。
然后,当无意识的目的和动机也被公布于众时,或许在一年或几年之后,突然有一天,人们就可能成为一个觉醒的人,一个觉醒到本性的人。若没有开始那一瞬间的关注,就不会如此了。但是,当我们踏上这条觉醒之路后,就会经常意识到内在的自我(但是不要让洞察力的那一闪光芒诱惑我们再次进入“追求”的圈套)。”
以上内容引自文中,这是一本提倡腹式呼吸的书,还是挺不错的,每天的冥想,每天的自我练习,持之以恒。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呼吸的科学》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