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800字
对禅宗的思辨,好熊自然不是第一人,胡适、季羡林等老一辈算是惹了很多争议,哦,对了,胡适的《禅宗说什么》讲的很好,但是写的这么通俗易懂,思辨而不撕逼,质疑但也不乏敬畏,so,挺好玩的一本书。
说来,《坛经》《金刚经》也算是我的佛学入门读物了(貌似应该也是很多人的)。高中那年,曾用毛笔手抄十遍还愿,当时对慧能很多思想是很很很认同的,比如“即心即佛”“自性清净”等,但是对慧能求法得衣那段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佛门怎会险恶至此?到现在,最觉得疑惑的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我不明白啊,你说摩诃迦叶一直乐于修头陀行,怎么会是如此文艺的禅门一派的祖师爷?
年初的时候有幸听了一场朱清时教授的讲座,他借用心理学经典的双歧图,大概是为了说明由于认知的局限,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我突然想到了个问题,可惜结束的时候竟然没有提问环节,刚好旁边坐的是一个佛学院的僧人,我突然脑袋短路,就冒昧地问那个僧人,我问:“双岐图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实际的,真实的,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佛法不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个方法、角度?”
这个僧人先是楞了一下,旋即答道:“是一个方式啊。”随后大概觉得不妥,遂补讲了一通佛学标准的回答。然而他后来讲的啥我点都记不得了,我只记得他最初的回答,因为不假思索的东西,真实性更高。宗教不会认为自己只是一种认识的角度,它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实相。我到底是对这种一言堂式的不甚信受,至少,我现在的智商只能认为,人是在宗教中追求确定性,借以对抗偶然带来的不安全感。
作者书中的一句话我很认同:思辨的力量敌不过世俗的心愿。毕竟,在这个艰难的世界艰难的存活下来,真心不容易,宗教的慰藉还是很重要的。我尊重并且敬畏这种原生力量和由此而来的自发秩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