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读后感1400字
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在于武装斗争;在于创建根据地;在于农村包围城市;在于土地革命;在于统一战线;在于运动战,游击战;等等。而刘志丹正是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实践者,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创建的西北红军和根据地是仅存的、唯一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国民党政府发出的一份“围剿”刘志丹的布告,和一张“红军占领中心城市”瓦窑堡的传单中,才判断出陕北有红军、有根据地,遂确定了长征的目的地。西北根据地使得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快要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了落脚之地。
刘志丹同志被公认为西北地区党和人民最好的领袖。“陕北出了个刘志丹”是老百姓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他是陕甘苏区和红军的创造者,是西北党的军事家。擅长于运动战、游击战,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
土地革命中期,他在一度同中央和陕西省委失掉联系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适合西北地区形势的斗争道路,丰富了毛泽东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游击战争的军事思想,和开辟的井冈山道路不谋而合。其中“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的统一战线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诱敌深入和转入敌后作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与攻坚战相结合的军事思想,都是刘志丹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他提出三色论,以“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开展武装斗争,创建革命武装。在创建根据地斗争中,刘志丹采取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方针。他认为,只有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开辟农村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只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武装斗争才不至于变为流寇式的战争,才可能避免迅速失败的命运。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成为红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刘志丹常说:“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我们增加一份力量,敌人就减少一份力量。”他坚决主张在政治上消灭地主阶级,而在生活上要给一般地主以生活出路,允许富农分得一部分好田,使地主、富农也有安身立命之本。同时,他对根据地周围的民团和地主武装也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打击反动的,争取中间的,团结友好的。实践证明,他实行的这些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对于削弱敌人力量,壮大革命力量,巩固红色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造了三窟论。避强击弱,是刘志丹灵活用兵的重要指导思想。他说:“打仗一定要灵活,不要硬打。能消灭敌人就打,打不过就不打。游击队要善于隐蔽,平常是农民,一集合就是游击队,打仗是兵,不打仗是农民,让敌人吃不透。”刘志丹善于捕捉战机,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劣胜优,敢于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深入敌后,发动进攻,打破敌军的“围剿”。西北红军正是在这种正确思想指导下,仗越打越精明,战绩越来越辉煌,特别是西华池一仗,歼敌一个团部及两个整营,创造了步骑协同作战的范例。
毛泽东为他题:“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刘志丹》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