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虚无的十字架

作者:东野圭吾

《白夜行》后,东野圭吾刺痛人心的代表作。饱含了温情的爱与痛的悬疑小说,更扣人心弦!爱女被杀害的道正与小夜子夫妻在凶手被宣判死刑后,感到人生失去目标,即使凶手伏法,女儿也无法再复活的痛苦,终使道正与小夜子分手。某日,道正接到刑警致电,带来令人震惊的消息──小夜子被杀了。虽然不久后凶手自首,但道正却在小夜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似乎并不单纯……如果你家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走,你希望该如何处置犯人?如果犯人并未把死刑视为惩罚,至死仍未反省,死刑又有何作用?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非常东野风格的书,没有骇人的凶杀情节,而是层层抽丝剥茧的寻找故事真相,探讨“死刑判处”这个法律问题及相关社会问题。一个善良的人做错了事情,从此背负虚无的十字架痛苦生活,这样的方式是否可以取代法律的制裁?而不管什么原因,只要杀了人就必须要被判处死刑?没有人能够给出正确答案吧。小夜子认为必须坐牢,最好死刑;作造认为错误是无心之过,已经真心赎罪能照顾别人的人何罪之有;在他们这两个极端中间,是看起来犹犹豫豫立场摇摆不定的人,纱织、花惠、中原,深陷其中,彷徨纠结。尤其是纱织,她是其中一位加害人,自觉罪孽深重,连食物都不配拥有,恨不得万劫不复。当走极端的小夜子过于强硬,作造出手除去了阻挡女儿幸福的人,而史也和纱织在真相被剥开后也终于做出艰难的选择,去自首面对一切后果。故事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里百感交集,对小夜子从之前的同情到理解到讨厌;不认可作造的暴行但从他的立场出发当时情急之下这是马上可以保护女儿的方法;而对史也和纱织,从那么清纯美丽的感情演变到后面遥远的陌生者,心里很多的唏嘘与遗憾。后来看到纱织要了却余生,心里一个劲儿地在叫她停手,再看到后来两个人去自首,心里突然又不甘起来,只希望警方不要受理十几年前的案件。最后的剧情反转真的是意料之外的棒。中原的处理方法比较起小夜子不知高明了多少倍。从他转换工作去做处理宠物遗体的事也可以了解到他是个内心纯良温暖的人。得到所有的真相后,中原退后了一步,留出空间让史也和纱织自己去做决定,并且表示无论他们怎么选择,他都会加以尊重,并把它当作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其实,对两位背负了二十年沉重十字架的人来说,决定把自己交给警方才是他们放下这个重负的那一天。而且,他们是幸运的。我愿意相信是中原提前处理好了当年新生儿的遗骨。也许中原够聪明,已经想到那两位要自首,所以先收拾好以保护他们;也可能中原只是善良,连宠物都有始有终,他不忍心再让小小遗骨散落在寒冷的荒原林海。不管是哪种原因,我只知道,在看到警方找不到尸骨痕迹的那一刻,我一下子释然了。小夜子、作造、史也、纱织,他们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昨天已经翻篇,人生还是向前看吧。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一个多周,终于有时间看完这本书。以下观点仅代表个人想法。杀人,无论在什么情形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罪过。只是值不值得被原谅是需要人们深思的。每个人思想不同,见解也不尽相同。进监狱判死刑,只是一种方式,被判死刑依然认识不到自己的罪恶,和侥幸存活却遭受内心的谴责,或许都不算是最好的解脱。史也和纱织意识到自己罪孽深重,愿意赎罪,依照法律应该判刑,是否必需判死刑?而判死刑的意义又在哪里?是为了救赎一个罪人还是只为了杀人偿命?有些人会认为无论怎样,即使是死刑,也无法弥补他们犯下的过错,因为杀害的人不可能因为他们的忏悔活过来,这类人大概原则性更强一些。有些人会认为他们既然内心备受谴责,且自我忏悔,值得被原谅的,因为他们的生命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这类人应该比较宽容一些。(不过确实看不惯有极个别人字字句句要致人与死地。)而对于蛭川这类没有良知的人,死刑的意义也不大,似乎只是为了避免他再次威胁到他人的唯一方式。小夜子对死刑的近乎偏执,终究还是个人情感占了上风,算不算对自己的救赎?但是没有亲身经历,也就无法理解她的悲痛,换位思考,或许我们站在那个角度会比她更偏激。所以站在不同角度,死刑也确实是个尴尬的问题,而无论我们做何种解说,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与立场。这大概也是个人觉得这本书出彩的原因,作者不会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而是在不同人物的立场给出不同的看法,给读者更多思考与评判的空间,而无论哪一种想法,都不能说是对的或者错的,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而我们要做的,是全面看待问题,切忌片面性。不要急于否定别人,也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批判,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或许会得到更多的思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