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作者将那些琐碎的、晦涩的历史讲出了有趣的、能读得下去的味道,但正因为如此,读来反而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好像是在听作者扯淡。比如作者讲到“文字狱”,说不光清朝有,明朝也有。
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因为识字无多,所以闹的不厉害,到后来,随着皇帝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狱的水准也水涨船高,像点样了。
朱元璋有这么LOW吗?
作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对待历史想必是很严谨的,但这种讲故事的风格,很容易让那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我,贴错了标签。可能你只是开个玩笑说朱元璋文化水平低,但我却当了真。
关于这一点,我想把这本书跟之前读过的《战天京》做个比较,《战天京》的作者是谭伯牛,讲的是清末太平天国的故事,那本书写的有理有据,作者讲的也像模像样,他在讲故事的同时会拿出很多书信、奏折作为证据,而本书呢,到处是诸如“狗肉将军张宗昌”、“老太婆西太后”、“乡下佬张勋”、“公子哥端方”等,几乎每个人都被贴了标签。
还有,本书充斥着大量的诛心之论,作者也不想拿出什么证据来,可能他觉得没有必要吧。比如作者讲到帝王的禅让,他认为禅让的本质就像天上掉馅饼,是不可能有的事。尧舜那种事不能信,或者他们只是小部落的首领,当首领实惠不足,操劳有余,所以他们才愿意禅让。真正的禅让,不过是抢劫罢了,抢了之后,还要让人家说是自己乐意给的。
再一个,本书对儒者也是批判有余啊,作者认为儒家本来就是个幌子,那些当官的人不过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而已,一旦有了权力,立马成了酷吏。儒家的人为了想当官,弄了个举孝廉的名头,这是因为有些人天资愚钝,学习不好,只能从道德方面找了,儒家的人在这本书里成了为名利矫饰自己的一帮人。
这本书好的方面就是可以让你对晚清至民国的那段历史、那些人物,多一个角度的认知,而且时而会有一些新鲜的观点冒出来,比如作者称“不真实的历史,比起史学家的历史,或许更能创造新的历史”,这里说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据称,蔡锷、唐继尧等人密谋造反时,还仿造《三国演义》里衣带诏的情节,大家歃血为盟,共书“同心协力,恢复汉室,有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个大字,这个有点意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国民性》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