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菊与刀》读后感_1200字

《菊与刀》读后感1200字

中日美文化对比

这本书第一版是在1946年,70年前的著作了,虽然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会在短短70年里发生本质改变,但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已经让这本书的研究范畴局限在了二战时期的日本人,不能代表当代日本的状态了。

日本人在战时和战后态度的180度逆转,让人匪夷所思, 而且连普通日本民众都表现坦然,好像不曾经历过思想斗争,这就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日本人在战时和战后的表现虽然看起来像处于两个极端,但其实这两种表现是被同一条价值逻辑所贯穿的。本书全书阐述了这条逻辑。

从这本书里能看到的不光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价值观体系,更多能看到中日美三国文化的差异,和美国人的价值观体系。

全书从很多细节,例证去解释了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包括“各得其所”“恩”“情义”“忠”“圆熟”,书中很多部分的阐述都是反反复复,内容重叠交错,头绪不清,虽然大体上区分了许多章节,但是很多细枝末节又不能区分。

本尼迪克特一直在从美国人的视角去理解日本人,让她觉得是那么的费解,简直是价值体系的崩塌,而从一个中国读者的角度,却能看到很多似曾相识,从文章结构我感受到让一个美国人理解东方人真的是不容易,但是本尼迪克特总结的“耻感文化”和“罪感文化”让我收获很深,感觉是总结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本质。

从本书我理解到二战时期日本人的极端集体主义,个体就好像集体之毛发,并没有个体意义。日本人的集体主义已快到达昆虫的程度,天皇就是蚁后,士兵就是兵蚁,老百姓全是工蚁。为了实现蚁后的意志,兵蚁是可以随便牺牲自己,就像手脚执行大脑的指令一样,兵蚁没有爱惜自己的意识。换句话说,个体生命是没有独立价值的。这就和美国人形成了强烈反差,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非常重视个人权利和价值的。书中没有提到集体主义这个词,但我从一个中国读者的角度,很容易想到这个词。

读完这本书就知道什么叫东西文化差异,尽管本尼迪克特老师竭力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区分开来,但有一些她琢磨不透的现象,中国人还是能一看就明白。中日文化曾经是同一脉络的,后来才分道扬镳。

关于“情义”,“恩”,“忠”“圆熟”的一系列阐述,解释了日本主体价值观的一条逻辑,这个概念和最后的“耻感文化”的总结汇聚成完整的日本价值观,基本上表明日本人活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这点在中国也并不少见,所以我在书中读到很多似曾相识的逻辑。而让我感到有价值的,更多的是中日美价值观差异的理解分析。

这本书被大推经典,今日读了,首先文风文笔不晦涩,而且有很多例证,很上口好读的一本书,但是内容却没有想像的好,感觉很多地方说到了但是没说到位,总有种“我明白这种感觉了,但好像没有一语切中要害”的感觉,让我觉得分析不透彻,只能意会没能言传之粘腻感。

个人理解,欢迎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菊与刀》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