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东方快车谋杀案》时隔43年再度被搬上大银幕,肯尼思·布拉纳、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 、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等众多顶级演员出演。1974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奖,英国女王出席该片首映礼。本书以1932年轰动一时的真实案件“林白之子绑架案”为蓝本,淋漓极致展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似乎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命运的安排」
2017.10.18 —— 十月的第六本书
在一辆被大雪困住的列车里,一位富商被刺十二刀身亡。车厢里的十二位乘客与一位列车员似乎都有着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是谁在说谎?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作为阿加莎最出名的推理作品之一,我反倒是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新读者入门。
英国小说的人物姓名本来就很难记,过多的嫌疑人更是放大了这一点;其次,这是一本会让你绞尽脑汁的书,每个人的证词都有所相同而又有所不同,要把十三个人的时间线彻底理顺少说也要花好几页稿纸。但是如果不自己动手动脑总结,只求结局给自己一个答案,那推理小说的乐趣就会少了一大半了吧。
说回剧情,看了几本阿加莎的作品后,我觉得在人性刻画与探讨方面她一点也不逊色于东野圭吾。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受害者可能是加害人,加害者又可能是被害人。作为侦探,不仅要抽丝剥茧找出真相,更要对善恶做出评判,选择是否说出真相。
但他面临的又岂止是在纯白的善与黑暗的恶之间抉择?摆在他眼前的,是血迹斑斑的伪善与无可奈何的罪恶。
这本书的结尾其实让我联想到了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两个同样聪明的侦探作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我其实更支持这本书里的这一种。
法院的判决远远不是终点,根本无法抚平受害者家属内心的伤痕; 而倘若罪大恶极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那无异于更是雪上加霜。只要一想到那沾满鲜血的手依旧张牙舞爪逍遥快活,复仇的恶意就奔涌而上,难以自制。
因此,我赞同书中一位夫人的观点:
“在这个案子中,我认为,正义——严格的正义——已经得到了伸张。”
最后~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描写超级棒,很多地方画面感都很强。比如侦探在自己的箱子里翻到了那件不属于他的红色睡袍,真让人有点毛骨悚然,要是拍成电影一定更棒。
今年新翻拍的电影据说11.10号就要在中国上映了,期待٩(˃̶͈̀௰˂̶͈́)و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侦探小说淋漓尽致展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群像的深厚功力。侦探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了一项委托,要搭乘辛普朗号东方快车回国。奇怪的是,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选在那一夜出行,这列铺位一向宽裕的豪华列车竟然一票难求。幸好他遇到了好友、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这才挤上了车。午夜过后,一场大雪迫使辛普朗号停了下来。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少了一名乘客,一个美国人死在了他的包厢里,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厢的门却是反锁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却更加扑朔迷离,大侦探波洛想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结论就是凶手只能是这节车厢,即斯坦布尔一加来车厢里面的人;第二种结论就是这车厢里的十二个人加上列车员共十三人共同参加了谋杀,他们十二个人依次从哈巴特太太的房间进入雷切特黑漆漆的房间,刺他一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刀杀死了他。
作者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国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八九零年九月十五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她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酷爱阅读,尤其痴迷于歇洛克.福尔摩斯的故事。
其中她创作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侦探小说更是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创作生涯持续五十余年,总共创作了八十余部侦探小说。她的作品畅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册,她创作的小胡子侦探和老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为读者津津乐道。一九七一年,英国女王授予克里斯蒂爵士称号,以表彰其不朽的贡献。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二日,阿加莎.克里斯蒂逝世于英国牛津沃灵福德家中,享年八十五岁。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