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读后感_1200字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读后感1200字

那些照片上逐渐褪色的北京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读后
昨晚坐地铁回家的时候,听俩年轻游客聊天,他们看着牌子上一串地名,非常纳闷儿,说“怎么会有这么多门?这些门都在哪儿呢?”我就坐在边儿上,总觉得应该给他们介绍一下,仔细一琢磨,实在是说来话长啊。正在这时候,车到站,他们也就下去了,马上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不知道后来他们是不是还有兴趣弄明白北京何以留下这么多门的名字。
二号线地铁飞驰着。就在我头上,曾经的明清国都的厚重城墙,曾经怀抱着北京人的生活,怀抱着北京几百年积淀的文化。我翻开手机屏幕,耳机中听到的,正是2010年出版的《北京读本》。一篇篇关于北京往事的散文,就像留声机上老唱片中流淌出来的乐音,忽远忽近,似乎隔着多少世代,也似乎就在身边。
这本书收录了不少近代、现代知名作家的作品,读来颇觉亲切。合卷思忖,留下的细密滋味就如一盏清茶,滋润回甘。眼前的一幕幕影像就像一幅幅老照片,逐渐褪去鲜艳的色彩,留下的往事只有黑白两色。那些悦耳的北京乡音,勾起儿时许多故事,款款而来,亮晶晶地动听。
周汝昌《九门之缘》、俞平伯《陶然亭的雪》、季羡林《黎明前的北京》、王世襄《论北京风味》、郁达夫《北平的四季》、周作人《北京的茶食》,甚至还有陈独秀的《北京十大特色》,各具风情,篇幅都不太长,实为回忆北京、了解北京的好方式。
如今,北京城雄伟的城墙已经只剩下了不多的几座城楼和箭楼;走在北京的街头,会说北京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北京的老胡同、小吃、老字号也逐渐淡出了生活。也许这就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吧。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三百位家长和学生来中山公园听我讲这座社稷坛的历史,大人们会体会更深些。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讲述,期望孩子们能理解、能继续把这份文化积淀传承下去吧。
全书读下来,倒是赵园先生的《闲话北大》触动了我很多。文中谈到几十年前的那场浩劫,痛惜地谈到文化的断层和缺失:
“‘文革’之后人们想到了弥补。但有些东西的缺失,是无从弥补的。比如那不可名状的所谓“气象”,以及境界等等。贫窭会令人猥琐,无休止的摩擦争斗则有可能让人忮刻褊狭。这还是一些最浅层的。我还不敢及于某种政治文化造就的人格。在这种时候你所想到的“命运”,就不再只是纯粹个人的,那是一代人,一代知识者,一代文人的命运。可叹的是,还不止于一代。至于文化荒芜学术荒落的后果,将在更长的时期显现出来。你难道不认为,这里有整个人文的劫运? ……
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在北大的校园里,引人凭吊与追怀。那是北大校园内最美丽的所在,却非北大而是燕京大学的旧址。不知蔡先生在那里感到安适否? ”
读到这里,感触良多。我只想到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老师、家长以及教育者目光短浅,也将会在更长的时期显现出来。你难道不认为,这里有整个人文的劫运?
2018-7-15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