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2700字
总的来说,这本书似乎是对于某一终极问题或命题——“这个世界会好吗”——的另一种回答或者是“金融版”回答。梁漱溟先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爱因斯坦的《人类的未来会好吗》都尝试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是文化的角度、一个是科学的视角,本书则是以金融为出发点和方法论了。
首先,作为《非理性繁荣》的作者、与乔治阿克洛夫共同合作《动物精神》的罗伯特席勒,在本书中依然可以体现其丰厚的学识素养和理论储备以及扎实的文笔功底。虽然在本书的第一部分的阅读过程中,我对本书及作者的看法发生过反复或质疑,因为第一部分中的18章全是金融行业中各职业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介绍(包括首席执行官、投资经理、银行家、投资银行家、放贷者、交易员和做市商、保险商、金融工程师、衍生品供应商、律师和金融顾问、游说者、监管者、会计师和审计人员、教育者、公共商品融资商、政策制定者、受托人和非营利经理人、慈善家),乍一看以及长时间的阅读容易消磨耐心、觉得仅仅只是简单的罗列、并没有多少新意,但认真品读及思考之后也会发现作者在论述相关职业和从业人员时,其认知是深刻的、对金融行业的理解是深刻的,作者固然、也一定不能轻易断言哪些职业分工是必须而重要的、哪些又是消极负面的,但作者的态度是开放包容、客观理性、公允平和的。在他的介绍下,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金融业发展到今天会有如此众多繁纷复杂的专业分工和从业岗位,它们真的是“肮脏的”甚而是“邪恶的”亦或是“精心的庞氏骗局”吗?更重要的是,作者自第二部分即19章开始,详细的讨论了关于金融的、很多富有争议的抽象话题,比如“投机”、“泡沫”、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作者丰富的学识和见解使得讨论不再局限于某一小块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而是从生命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金融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及角度,赋予了金融专业和行业内人类的行动和反应以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比如一方面“追逐风险”、另一方面又“追随传统和习惯”,使得论述更具备信服力、也体现出作者身为学者的严谨性。这些是毋庸置疑值得推荐的内容。
其次,有必要提醒并区分一下中美两国现阶段的发展阶段及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这也对增进本书的理解会有所帮助。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中产阶级爆发了诸多“占领华尔街”等运动,美国国内对待金融的态度和理念逐渐发生变化、主流社会开始反思,人民的呼声和诉求由“自由”、“效率”的重视逐渐趋向于“公正”、“平等”的呼吁;但正如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的那样——人是有很多非理性情绪的,“矫枉过正”似乎是一个人类所共有而普适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激进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资本、金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甚至是仇视、敌对,这对一个社会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罗伯特席勒的《金融与好的社会》即是在这一背景中应运而生的,也许有人会很激进的认为这又是马克思笔下所谓的“庸俗经济学家”所做的辩护、更有甚者可能会认为这是阴谋家雇佣的为既得利益集团说话的“走狗”论调,也许在某一层面中这的确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从哲学上来说,看待一件事物有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我看来,更适合把本书视为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分析和阐述。同时,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中国的文化传统对金融、资本等这些概念的态度有一种下意识的“抹黑”,自古以来即把“搞经济”的视为“小人矣”,因此,在欧美主流社会及中产阶级的诉求开始由“自由”转向“公平”的过程中,中国的主流学者和决策层却在世界范围内号召“自由化”和“市场化”。很明显,这是由不同国情决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不同所导致的,欧美从自由起步、过犹不及、因而调头转向公平,中国从公平起步、尚未完全释放效率、因而继续推进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反思,我们也要时刻警醒效率问题可能带来的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的发生,而事实上,这些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国人对待资本和富人的态度也逐渐展露出极大的不信任甚至敌对和仇视。因而《金融与好的社会》带给中国读者的意义是两方面的,在资本、商业、金融等活动中,要“去道德化”、“去意识形态化”,助力效率的进一步释放;但同时,慈善、公正、良知需要进一步坚守和引导、需要激励和鼓励,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与发展。
最后,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不谈,罗伯特席勒的观点和主张还是偏向于理想化,但其“理想化”本身却也是逻辑自洽的。提高效率是金融的功劳,而现在解决不公正和不平等的现象、维持民主平等、促进慈善还是需要金融的助力和发展,这未免的确让人忍不住心存怀疑;但另一方面,作者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符合逻辑、至少在理论层面上是这样,比如人类拥有“利他主义”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有关“所有权社会”的论述也事实证明历史的确在向更民主化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向少数的精英团体靠拢、金融可以提供允许合理释放人类进犯性和攻击性的空间,这些足够让人拥有打碎阴谋论的信心和欢愉了。但是,这也仅仅是理论层面,现实并不一定都朝向理论分析的方向去发展和演变,要不然金融也不会发展到泡沫化的境地而爆发次贷危机、人们也不会泄愤似的高呼“占领华尔街”了;当然,正如作者所说,过度对立和仇视以及不信任的确会产生一种“负反馈式”的“大幻觉”,作者以一战、二战为例,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和“大幻觉”为一战、二战埋下祸根,同理,商业和金融活动中的不信任和“大幻觉”也会埋下新的祸根,所以,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扭转观念、共同努力,方才有可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所主张的金融民主化进程号召改善民众参与金融系统活动的本质和深度,其中包括加深人们对金融是如何运作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提供给公众的信息应该可靠,而可靠的信息只会来源于金融顾问、法律代表或教育工作者,这些人扮演的角色都在为培养更加开明的财富管理者提供服务。当更多的人能够体会到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帮助时,他们就不会过度强烈地迷信一帮权力精英在控制着社会经济的运转。”
可以看出,这样的初衷的确是理想化的,这样的理想的确应当被鼓励和推崇,但其实际能发挥的作用还是仅仅是“理论层面”;现实中,以“屁股决定脑袋”为出发点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这个社会会好吗?这个世界会好吗?人类的未来会好吗?说实话,这个时候只有“鸡汤”才能答复,就像本书和作者所提倡的理想化的、进行创新性和建设性的设计一样,只能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金融与好的社会》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