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楼记》读后感1300字
李敬泽先生说:作为小说家,一直有两个乔叶在争辩:那个乖巧的、知道我们是多么需要安慰的小说家,和那个凶悍的、立志发现人性和生活之本相的小说家。那用作品来说,《拆楼记》和《月牙泉》应该是属于后面特征的乔叶写的。
《拆楼记》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听闻姐姐家所在的张庄要被征用建新区,于是姐姐和村里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一起商量建楼,当然,“我”也因为帮助姐姐而卷入了这场无烟的战争当中……
【引用书中的序言和乔叶的话作为结尾】
“拆迁”这件事,每天出现在媒体上,我们对它有最明晰的认识。围绕这件事,聚集着当下社会一系列尖锐的冲突主题:人们捍卫“家”的自然正义,人的安全感和公平感,以及常常不能得到有效回应的诉求,由此产生的无助感和愤怒,等等。所有这一切,形成了鲜明的戏剧效果,它几乎就是古老戏剧的基本结构,它有力地激发了深植于民间传统的情感力量。
社会在按照戏剧的、文学化的方式组织和表达自身的意识。无论是对于看客,还是对于演员,社会戏剧的力量在于,它强烈地诉诸“应当做什么”,而对于人们在做什么,远不是“开诚布公”的。社会戏剧的灯光在照亮什么的同时,必定简省了什么,让有些事物留在灯光之外。
回想起这盖盖拆拆的半年,居然有点儿沾四大古典名著的边儿:先是《水浒传》的气势,一拥而起,同上梁山;接着便是《西游记》的目标,斩妖除魔,必取金经;没想到立马便是《三国演义》,各怀心思,各立帮派;最后则是《红楼梦》,只落得个茫茫大地。
生之艰难,活之不易,都想过得好,从身到心,然而惟其如此,才更充满伤痛……这只是其中一部分。有更多的部分,我不能言尽。
【几条有意思的文摘】
- 邪不压正。我念叨着这个古老的词。细细品味起来,这个在理论上成立的词其实意味的是一种多么勉强多么脆弱的平衡啊。要不为什么不叫“邪必压正”或者“邪定压正”呢?甚至可以解释为:邪虽然不压正,但正其实也压不了邪。正和邪从来就是势均力敌,厮杀至今。——认真算起来,似乎还是邪更厉害些。毕竟正打起仗来需得西装革履有规有矩,而邪呢,狂野自由,无拘无束。终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 “鸡有五德——头戴冠,文也;足长距,武也;觅食相呼,仁也;遇敌敢斗,勇也;司晨不失,信也。2”末了我很文青地问朋友:“人呢?”
- 于是,在那条街上,便可以看到一组有趣的三角关系:拦访的想方设法阻拦上访的,上访的想方设法逃避拦访的;为了保证上访者能够顺利上访,国家信访局则专门派人每隔半个小时就去驱赶那些拦访的……
- 中国的农民为什么伟大呢?我认为中国的农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三次大的贡献,第一次贡献是农副产品,第二次贡献是农民工,第三次贡献是农用地。没有这三次大的贡献,工业化‘化’不了,城市化也‘化’不了。”
- 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总得有个大小强弱,总得有个先走后行。就像打仗,总得有人牺牲。有个著名的作家叫王小波的,你知道吧?他说过一句话: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一些牺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拆楼记》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