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庸全鉴》读后感_2200字

《中庸全鉴》读后感2200字

最近在看四书,期间既没有写感想,更不敢说写书评。如今粗读一遍后,才妄自把自己如今的心得记录下来,一则暂作总结,二则留待以后细读研读后再做对比修正。
之前总听一句话“孔子曰仁,孟子曰义。”便以为仁乃孔子最高明的思想,其实非也。《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老师言行容止的集册,在其中孔子确实屡次谈仁,对仁推崇备至,认为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但《论语》中同时记载了这么两段话。《论语·公冶长》中“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古时的文章并非指如今以文字为载体撰写的内容,而是统指一切广义的知识、文化等彰显于外的内容。由此可见孔子平日常对弟子们谈及的仁义礼智信并非其学问的最高。《论语·里仁》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便很有意思了,孔子明明说“吾道一以贯之”,怎么到曾子口中就变成“忠恕”两个东西了呢。
后来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作《大学》。曾子传道给子思,子思作《中庸》。那孔子的学问思想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实孔子的思想自尧舜禹三代,成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而来。“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传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所以授禹也。此十六字,便是儒门之真传。
“危”可作险恶解,人心或迷于色,或醉于名,或汲汲于富贵,或戚戚于贫贱。心念妄想过去将来,不能安顿于现在当下。而自身往往身陷财色名食而不自知,不可不谓险恶。“危”有高的意思,在此又可作“慎危”讲。《诗经》讲君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老子谈到古之善修道者时形容他们“豫兮如冬涉川,犹兮如畏四邻。”这便是君子慎独之意。“道心惟微”的“微”作“精微”讲。《中庸》中有“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可见大道并不高远,而在极平常处,但其常隐于细微不显之处,以至于人所不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见,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中庸》开篇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关于这里的“性”,其实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亦是此谓。“性”也好,“明德”也好,乃人所固有,而之所以有人心、道心之异者,乃人先天习气及后天教育环境差别,以致不能尽其性。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精则察乎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允执厥中”便是要持中庸之道。
《论语·庸也》中记有“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那么究竟何为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以其七情六欲之未发,所以无所偏倚,故其心如明镜,所以可映照世情人心,见微而知著,观一叶而知秋,此之所谓“中”。《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段亦是论述此事。故人不能持中,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及其喜怒哀乐之已发,而能以中节之,则得情之正,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中三百首诗抒发的情思真挚而纯正,是人最朴素的未经雕琢修饰的感情。论及《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狂喜放纵,哀婉而不悲恸伤身。联系到如今的一些现代文学和歌曲,其内容不是爱到歇斯底里,便是悲到痛不欲生。因其没有真挚的感情可以引发他人的共鸣,于是只能以极端放纵的情态诱发人情绪的失控。这便是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极尽感官声色以娱人,自心却早已迷失而不可得。
孟子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矣。”“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自性本自具足,不过常人难以尽其性,是以不显也。子思阐述中庸思想是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者,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则诚而已矣,因其少有不诚,则欲望私心杂其间,喜怒哀乐不可节,则心失其正,不能持中。是故君子尤以戒谨慎独为重,以诚其意。何谓诚意,毋自欺者是也。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诚意便是使其恶恶如恶恶臭,好善如好好色。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得一善而弗失,犯一错而不贰过,可以诚之至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自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我们当行人之道,行慎独,从点滴小事诚意,知过则改,择善固执,则必可诚于中而形于外。以至于“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虽最初心有偏颇,意有不诚,而日积月累之下,经形、著、明、动、变之功,终而至于能化,则亦与圣人无异也。
《诗》云:“于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至诚无息,若能如此者,则“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是以儒道两家其思想最高明处确实相通。
对于我们来说,《大学》八条目中最当勉力而行的当是诚意、正心。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求学之心之坚使人震撼。中华文化之博大,之精深,值得一辈子钻研。此时体会只能止于此,余者留待以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庸全鉴》读后感_2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