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凤凰记者看见的真实中国》读后感2800字
说到记者,脑海中浮现的直观印象是:阳光——形象很好,正义——敢于揭露事实的真相,敏锐——有很敏捷的思维和流利的口才,听了让人拜服,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等等吧。当需要展示形象的时候,记者第一时间将报道对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当需要了解事实的时候,记者总是第一时间带回了一手消息;当需要揭露事情本质的时候,记者总会冒着危险冲在一线曝光假象……因此,我感觉记者是一个很高大的称呼,是让人敬佩的行业!这本书契合了记者的这些特点。而本书的亮点在于,它以单纯而又理性的态度和不懈的求真精神,对记者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忠实记录。没有处心积虑的铺垫和老谋深算的策划,也几乎没有什么写作技巧,或平铺直叙、直抒己见,或引经据典、对比呼应,都是自然而然的由衷表达。推荐!
第一部分:多难才能兴邦,作者感到:灾难是一个国家的剖面,它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内核。林语堂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对一个国家来说,从痛苦中成长,在痛苦中领悟,这才是“多难兴邦”真正的含义所在。面对灾难报道,作者感到这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媒体只是传播信息的平台,灾难不该成为个人表演的背景板。是煽情还是理性,这反映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文明程度。柴静在她的文章《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中,提到一个读者写给她的话:“如果你用悲情贿赂过读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悦过自己……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它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
书摘:
1、日本灾难报道的十大原则:日本地震中,日媒所有的报道,最为触动我的不是高效运转的救灾体系,而是日本媒体冷静的叙述。它没有面容悲戚的受灾民众,没有热火朝天的募捐场面,没有轰轰烈烈的救援,它提供的只有信息:地震的震源、震级、破坏区域和程度;灾区需要的物资、应急避难所的位置;大气中核辐射量的实时数据,核辐射时的生活指导、避难指导等。第一,追求报道的精确度;第二,灾难留言方式的推广;第三,受灾地的规模和范围要准确传达;第四,时刻记住报道要为受灾者提供保护;第五,不要忘记对受灾者的关怀;第六,电视和广播都要自觉报道受灾地的状况;第七,平安消息交给电信;第八,平日注意学习积累,培养灾难报道的专门记者;第九,报道手册;最后一条,在报道现场牢记是为谁报道。在这最后一条中特别标注着,灾难新闻报道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再次提醒自己——灾难报道是为了受灾者的报道。是煽情还是理性,这反映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文明程度。
第二部分:我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面对阳光下的罪恶、毒奶粉事件、惊天爆炸案,作者感到:新闻“要让你的镜头自己说话,而不是先预设一个立场再寻找依据去证明它,只有这样,才能尽量保证客观性。”摄影机应该像墙上的苍蝇,不被人注意,从而真实地记录现实。面对媒体,掩盖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坦诚才是所有危机公关的不二法门。
书摘:
1、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触角已经从内地伸展到了遥远的边陲。在高原西藏,铁路的修建,让这个曾经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突然一下子加快了与外界接轨的步伐。在这种融入中,当地人难免会惊慌失措,他们大多不会汉语、教育水平较低,有的只是淳朴的生存经验。同样的矛盾也发生在新疆,这个生性粗犷、随性的地方,在工业经济强劲的推动下,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步伐,蹒跚适应着现代化的节奏。当一种习惯慢节奏的文化遇到另一种快步前进的文化,开始时一定会不适应,如果太过急躁地希望慢的一方跟上节奏,那就难免会出现反弹。只有两种文化相容相生,才能达到和解。
西藏、新疆事件表面上似乎是种族冲突,但更多的却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只不过这种矛盾因为个别人的操纵而被激化了。由于不同的文化、习惯、信仰,要想使所有民族达成完全一致的思维并不可能,经济发展惠及地区的同时,如果本土在和注入文明交融过程中一味地处于追赶中,难免会生出抵触的念头,若被利用而产生误解,这种开放和共享可能会被曲解为侵略和冲突,值得思考。
2、食品召回、天价赔偿、严厉的处罚这三道措施是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体系的三驾马车。企业深知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它们面临的处罚加上对消费者的赔偿,远远大于召回带来的损失。
3、完成对三鹿的采访后不久,我在网络上看到一则网友用调侃语气写作的短文,题目是《国人的一天》:早上起来,穿上冒牌运动装出门,街边店里买了两根地沟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和一个苏丹红咸鸭蛋,倒了一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不回家,在单位食堂要了一盘注水鸡肉,一份农药韭菜炒有毒猪血,再来一份翻新陈米饭,实实惠惠吃了个饱,回办公室泡了一杯香精茶叶,浏览了一会儿假新闻。下班后路过菜市场,买了条吃了避孕药的鱼和一斤尿素豆芽,外加两个膨大剂西红柿,回家烧了三个菜,再开一瓶甲醇酒,喝上二两,吃了一个硫黄馒头。饭后散散步,禁不住吆喝,在路边地摊上买了一本盗版的小说和光盘,回家津津有味地看到凌晨一点,然后钻进黑心棉做的被褥,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三部分:个体与时代,作者看到了在一线城市辛勤工作和艰辛生活的蚁族青年,令人搞到忧伤和痛惜的家园问题、环境问题,“故乡已经面目全非,童话般的小村不复存在。天空不再呈现通透的蓝色,变成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弥漫着工业原料燃烧的味道。村头的小河早已干涸,大片的田地被盖上了房子或修建了停车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壮观完美、震惊中外的北京奥运,展示了我们的良好大国形象。
书摘:
1、拆掉老建筑非常容易,但要重建一个城市的记忆却不是简单的过程,需要数倍的时间,甚至有些记忆割裂后,再也不可能被延续。
2、我曾在苏州拙政园听一位清华美院室内设计专业的朋友讲解苏州园林,听他讲解移步换景、留白、风水石的选择、亭台楼阁的布局。园林里,曲曲折折的回廊矗立水上,如同画卷。随着游览深入,风景徐徐而来,雨打芭蕉、残荷听雨、雪落梅尖、春花一点,四季的枯荣都浓缩在那个园子里。精妙的设计,让我体会到古时文人为何要将园林视为精神家园,也让我想起林语堂说过的:“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第四部分:另一个世间,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令人激动、自豪、感动的阅兵式,揭开了朝鲜这个神秘国家的一角面纱,贫穷落后战乱频发的非洲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同根同源的台湾。
书摘:
1、在这个人流如梭、繁华的市场,我禁不住好奇:人均收入如此低的朝鲜,是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市场消费,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但无人回答我的问题,它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直到离开也没有获得答案。恰似这个神秘的国家给人的印象,永远蒙着一层面纱,即使你走近,还是什么也看不到。
2、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三分之二处在非洲。在非洲,每五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呈艾滋病毒阳性。在有些国家,如博茨瓦纳,艾滋病感染率高达39%。正是因为艾滋病的影响,在许多非洲国家,人均寿命已经减少到仅35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现场:凤凰记者看见的真实中国》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