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读后感_1700字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读后感1700字

初次读张维迎的书。这是一本访谈集,内容稍微松散。在一开始读到探讨改革的部分,心里有很多问号,对于张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理解。直到后面越读越深入,才真正体会到了他思想深处蕴含的经济学逻辑。
张称自己是偏向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他坚信市场、自由和人权,认为市场需要“无为而治”,对于凯恩斯主义是批评的——尤其是大众深信不疑的计划经济。这让我想起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中论证过的计划的“不可避免性”:计划滋生垄断和不公平,计划消灭竞争,计划滋生腐败,计划不会实现“高效率”。
关于改革,张提出两个因素,即理念和领导力。首先,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理念,让改革真正走向法治、民主和自由。理念如何产生?来自于社会的自由言论和学者的学术讨论。理念如何传播?需要领导力在其中做推动作用。为了阐述领导力,张多次提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并认为他是一位政治性企业制度家。张说道,改革的推动需要社会诞生出更多真正的政治家(注:政治家不同于官僚,正如企业家不同于管理者)。
关于国企改革,张是支持民营化的。因为国企不仅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没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还会形成资源垄断,造成不公平竞争的现状,促使民营企业无法自由竞争和发展,甚至去适应这条规则,将更多时间放在如何打好政府关系上,而不是放在考虑如何保持企业家精神、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如何进行颠覆式创新上。
关于政府,张认为要建立“有限政府”,其存在的意义是保障人的自由和产权,但不能再超越这个界限了。审批也要减少甚至没有,否则便会滋生权力寻租。同时他还认为有很多方面其实不需要政府去调节和监管,让市场自身去保持自由和公平竞争,让消费者进行选择。
张维迎在探讨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的思维限制在经济学的框架里,而是引入了许多关于社会道德的思考。在以往关于经济学的讨论则,都是理性市场,将人们假定为“经济人”,但实际上这是无法反映现实情况的。因此相比起仅仅阐述经济学理论,张提出了理念、领导力、法治和社会道德等很多新思路。比如说,他不仅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要求,同时也警醒大众不要形成依赖政府的心态,认为生活各个方面都指望政府为我们服务,而是要有充分的独立精神。
综而观之,本书值得仔细研读,有很多新颖的观点值得思考。缺点当然也有,张维迎提出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以一个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比如在提到“领导力”时,他强调政治家的诞生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但其中的偶然性还是无法令我信服。他自己也承认现在世界上没有完全的自由市场,也说自己在谈讨论的时候只是提供理念,为大家提供思路,具体操作还是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自己去思考。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其中的缺点也不能算是缺点了。
而最后一段,即结尾篇,是最令我动容的部分,张维迎阐述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对自由和独立的信仰,还说了一段令人深省的话。
“亚当·斯密说,我们人类的很多痛苦来自对三种状态下的差距估计过高:贫穷与富有之间的区别,私人职位和公众职位之间的区别,寂寂无闻与德高望重之间的区别。理性地讲,其实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所以,人是什么?人一定要有独立性和自由。当然,人必须受到社会的道德约束,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不损害别人为前提条件。”
“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三种生活,一种叫享受的生活,一种叫政治的生活,一种叫沉思的生活。享受的生活,是指我们人的七情六欲,要有钱、有房子、吃好穿好,等等。政治的生活是说人追求一种权力、一种荣誉。现在很多企业界人士就是这样,在以一种好胜心做企业。政界人士也是这样,他们钩心斗角,不一定是因为对现在的位置不满,而是因为他不那样做,别人就可能把他弄下去。因此,他是为了捍卫自己现在的地位才那样做。沉思的生活,是人的理性的最高追求,是我们在思考,在努力理解这个世界,有一种看戏的心态。我喜欢的,是这种生活。我认为这种生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最好的生活。”
敬佩他在整本书里面传播的思想。在这一点,是真的需要向他学习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