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引爆点》读后感_2300字

《引爆点》读后感2300字

2018-精读略读-第9本

请暗恋已久的女神吃饭,在选择哪个餐厅上,你犹豫不决,这时候你会问谁?

小镇新开了家电影院,网上对它褒贬不一,你犹豫着要不要去,这时候,你想到了有个朋友,他说不定了解。

赛亚·伯林所说,值得尊敬的知识人是提供理解世界钥匙的人。

这类人,能提供理解世界的钥匙。

其实有时候很羡慕这类群体,自身通晓几乎一切生活琐事,但这些琐事却跟个人生活息息相关,谁也离不开它。除了百事通,还能准确的讲了解的信息传达出来,像文中所说,有着感染力和推动力,能带动周围的气氛。

自己本身并不是这样的人,但周围也有这样的朋友。不多,但很珍贵。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也在努力向这个样子靠拢,但是江山易改啊,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例如,在一个实验中,拉坦和达利让一个学生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然后让其假装癫痫病发作。当隔壁房间里只有一个人时,他在听到声音后,有85%的可能性会冲进这位学生的房间提供帮助。但是,当实验对象觉得还有其他4人也听到了有人癫痫病发作的声音时,他们每人去帮助这名学生的可能性却只有31%。另一个实验的结果则显示,如果有人独自看到黑烟从门下冒出,他有75%的可能性要去报警,但如果他与一群人在一起时,他去报警的可能性就只有38%。换句话说,当人们处在人群中时,他们会分摊责任。他们会设想,其他人会去报警的;或者,既然其他人都不采取行动,这个明显存在的问题——隔壁传来的疾病发作声,门下冒出的黑烟——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像拉坦和达利这样的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基蒂·吉诺维斯一案中,我们要吸取的教训并不是尽管有38人听到了尖叫还无人报警,而是正因为有38人听到了尖叫所以才没人报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她当时是在一条僻静的街道上遭人袭击,而且只有一个目击者的话,她或许还有活命的可能。

群体效应的极端情况。人都有隐藏在人性中些许良善之心,但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理。棒打出头鸟的道理在群体中被贯彻的很彻底,倘若大家都看到,那还需要我干什么,总有人会出面营救会仗义执言会像个大英雄一样披着五彩祥云……其实这种心理害了很多人,小悦悦事件中,很多人看到却不施以援手,不能全然怪罪到人性的泯灭,可能还有一部分原因应归结到这种心理-群体中的平摊责任意识-总会有人去救人,为什么是我?

突然觉得术业有专攻是很正确的,一直没找到自己的乐趣和长处所在,可能只是因为尝试太少。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犯罪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和乔治·克林。威尔逊和克林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幢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他们在相关著作中写道,在一座城市,类似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秩序混乱,强行乞讨这些较小的问题,都和“破窗”效应一样,容易引起更严重的犯罪:

总结起来,跟老祖宗说的\破罐子破摔\如出一辙。本人也深陷这种消极情绪之中,诶。

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些字句让人不寒而栗。自杀本不应被看得如此微不足道,但真正令人感到恐怖的地方是自杀竟变得如此平常。现在我们面临着一场自我毁灭的流行潮,青年人的试验、模仿与反叛的精神导致了它的蔓延;现在我们也在进行着一场失去理性的运动,而不知什么原因,它已成为青少年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方式。不可思议的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青少年的自杀流行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青少年吸烟泛滥的现象有相似之处。

我们也应该警惕的是,媒体对明星艺人因抑郁症自杀大肆宣传,群众在悲痛惋惜之余,会不会形成一种倾向:即一旦有抑郁倾向就会选择结束生命。细思恐极。

新经济时代所有的强词夺理、巫术般的诡辩和通往信息的不计其数的道路,终将使我们对原始的各种社会关系越来越产生依赖。
广告代理商们决定在哪家杂志或电视台投放广告所经常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他们购买最便宜同时又能让尽可能多的观众看到广告的时段。但是他们有没有考虑到免疫性呢?广告商的逻辑结果是,电视上的商业广告前所未有的多。因此,很难相信人们还在像从前那样密切关注这些商业信息,并认认真真看电视上的商业广告、刊登了成百上千条广告的杂志、马路边几百步远就矗立着的广告牌。当人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淹没,他们就对这些形式的交流产生了免疫力。作为代替手段,他们向生活中自己尊敬的人、仰慕的人和信任的人征询意见,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对于信息交流免疫症的治疗方法是——找到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

这是本书作者的关键论点,本书题为《引爆点》但并未着重介绍什么是引爆点以及引爆点的特征,而是着重介绍何人能引领趋势,使事物流行,在某个区域大面积爆发,即达到引爆点。内行,联系员,推销员,这些本应该在大数据时代得不到重视的人,却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作者的观点与整个时代的前进趋势向悖,时代认为,世界在快步向前发展,一些工作基本可以被机器取代,今天你不知道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猎鹰九号,完全可以自行上网查找,世界给我们的认知是,只要有一部手机和移动网络,世界尽在我们手中。但本文却在强调,在数据充斥信息泛滥的今天,最为原始的获取信息手段才是人们最依赖的,或者说,最应该依赖的,本人对这个说法不敢苟同,只能说采用原始方法获取信息有利有弊-最为快捷方便,但是却片面不完整,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内行人了解某一方面的信息的,就个性而言,内向的人宁愿选择上网搜索也不愿与人交谈。就可行而言,谁能保证自己交友如此广泛,认识的人恰巧就是行家呢?

个人浅薄见解,欢迎指正,欢迎探讨。

2018.4.7 TZ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引爆点》读后感_2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