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读后感1100字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虽然都是很熟悉的人物,但仍不免对两位天才的命运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李叔同和苏曼殊。同为清末民初的两位名震遐迩的诗僧、画僧、革命僧,一生多才多艺,为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叔同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是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思想家、革新家,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与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弘一法师在人生每一角色中,都十分认真,并全力做到极致,弘一法师,用自己的认真和执着,踏出一条走向佛光的路。
正如丰子恺所说:人生就像一座三层楼。满足物质生活的人就安心在第一层里住;满足精神生活的人可在第二层楼里。自得其乐若要追求灵魂生活,那么只有登上第三层楼了。李叔同在第一层楼里住得很安适,在第二层楼里活得也很光彩,但他的脚力大他自觉自愿地要向着第三层楼登去。这里摘录李叔同的几首诗: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早 秋
十里明湖一叶舟,城南烟月水西楼,
几许秋容娇欲流,隔著垂杨柳。
远山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罗纹绉,
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
咏菊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苏曼殊这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奇才,精通日、英、梵文,诗词、小说、书画、翻译等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就,但那样坎坷的身世,纵有一身才情却无处施展,早已看破红尘,一直半僧半俗地浮沉漂泊,浪跡天涯。如果不是这样,他也许不会过早的离世,也许会有更大的成就。只可惜,命运不会给他这样的也许。上天在赐给他惊人才华的同时,也夺走了他的平凡幸福。临走时的一句“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给后人留 下了无尽的感慨。
非常遗憾的是文中没有收录苏曼殊的创作的诗词和他翻译的雪莱、拜伦的诗,在这摘录两首:
《有赠》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
情文何斐斐,茶福思灵保。
征伐和亲策,陵夷不自葆。
长夏仍滔滔,颓阳照空岛。
——苏曼殊译 1908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