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呼兰河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呼兰河传》,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呼兰河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1)篇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多么孤独的萧红,是祖父的开明,善良,温情影响了她,让她没有像呼兰河的人一样愚昧无知,清醒的同时叫不醒沉睡的人,无法得到他人理解,所以孤独。

不由深思,是我们的行为影响社会还是社会影响我们?想必很少有人会单一地认为“人”影响“社会”,也很少有人会单一地认为“社会”影响“人”。人”如何才能影响或如何被“社会”影响,哪部分被影响,在什么样条件下会影响。时至今日,“人”的行动与“社会”的结构,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可证伪的问题。模棱两可地认为两者相互影响通常是最终结局。

然而回到现实生活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一旦知道一个人无法突破或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会如何去理解他们无法改变的“宿命”?就像文中的团圆媳妇,从今看大家的评价,大多归结为社会的封建愚昧。若从其个人来看也可归于没有勇气改变,哪怕是逃跑也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见识论述上一番,然而无论如何回答,不是偏向个人就是偏向社会结构寻求失败之源。即便两边都占,也会有侧重。

若将改变的失败”归因于社会结构,假设了“人”的行动和“社会”的结构在相互影响。“人”是可以通过观念和行动去突破、去改变社会结构的。如鲁迅以一己之力想唤醒大众,从这意义上来说,他是胜利者,可以说人是胜利者,能以一己之力去改变的,都了不起。而今对鲁迅的评价是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去看前人所为之事。若从当时来看,实际又能唤醒多少愚昧之人?改变的“行动”事实上来自“人们”,而不是“个人”。但不可否认的事,鲁迅确实带动了极大一部分知识分子一起行动,他是伟大的。

而在婚恋观、在办公室、在宗教信仰等场域,改变的挑战和风险同样存在。挑战意味着改变需要勇气,风险意味着将可能承担可怕的后果,让父母伤心、被同事边缘、受到无端指摘。他们的突围挑战不只是我们所熟知的、宏大的社会结构,身为经受者,他们要处理的既包括这些跨越数级才可能摸得着的部分,也包括触手可及、无往不在的部分。而这部分通常是隐秘的,不为外人道。

「呼兰河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 第(2)篇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心得体会(2)篇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